#

      门卫室成“作品”,老小区有“繁花”

      作者:王南溟2024-03-18 08:13: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观众参观“门卫美术馆”

        最近以“新年神树:刘玥个展”作为开馆首展为上海市虹口区复旦小区“门卫美术馆”揭幕后,我与青年艺术家刘玥到小区活动室与居民们进行了一次对话。当我走进活动室时,里面的居民提出能否将这个活动室也变得艺术一点,还说,这个“门卫美术馆”一做,小区就像“繁花”一样。可想这就是门卫美术馆给居民带来的启发,居然与热播电视剧《繁花》对应起来。对话围绕着小区如何更好地持续开展艺术活动、为老年人举办艺术讲座、希望有更多的艺术能让居民参与其中、小区居民能否成立一个艺术志愿者团队来对接艺术项目的合作等问题展开,居民们的建议都是社区枢纽站希望能形成的工作内容,现在这样的假设由这些居民自己提出,并且具备了高参与度。

        相比商业设计公司的美化设计,这次社区枢纽站对复旦小区废弃门卫室的改变可以称为美术馆式微更新了。这样的小空间微更新不再是第三方公司的设计业务和固定流程,而是由社区枢纽站根据这个门卫室的特点和状况,直接委托工作团队进行具体微更新并最后布展。有趣的是,这次微更新是由一家美术馆布展公司ARTZHOU来负责的,整修工作人员同时就是布展人员,其过程只需社区枢纽站和ARTZHOU团队共同确定一个微更新方案,并和街道、社区学校、复旦小区居委会商量,由他们来清空门卫室杂物,我们则将“门卫美术馆”室内修整为白盒子用于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展。

        策展是社区枢纽站的工作,第一个选取的霓虹灯作品本身就有点亮复旦小区的意思,因为它是这一片区艺术社区规划的第一个项目,而刘玥的三件三星堆元素的作品,也正好对应着上海连续呈现的博物馆三星堆文物展,所以刘玥个展作为“门卫美术馆”的首展,正好让各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也使得这个首展让居民们感到特别兴奋。

        社区枢纽站从2018年就完整提出了“美术馆社区化,社区美术馆化”实践。美术馆社区化是以美术馆为主体带动社区互动,而社区美术馆化是以社区为主体转型为美术馆。复旦小区“门卫美术馆”显然是属于社区美术馆化,这样的美术馆不在于面积大小,或者是否具备所谓的美术馆硬件,就像一开始复旦小区进出的居民也纳闷这个地方怎么能做美术馆呢?事实上,像我们这样的新美术馆学的推动者,始终将美术馆置于最前沿的学术地带,它不怕不起眼的空间而是怕过度的美化设计装饰,它也不在乎大小,而在乎小区共建过程和美术馆的专业度如何结合在一起。它不是社区学校,不是文化馆,也不是群众艺术馆系统的社区文化艺术,而是专业美术馆突破自己的围墙而进行着自身批判所导致的一种行动。当然由于它同样具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宗旨,也可以与社区学校、文化馆和群艺馆一起创新合作,这样的社区化一定是紧跟着美术馆思想发展方向的。“门卫美术馆”外貌如旧,特别是那门和窗依旧不改。所有的难度都给予了布展工作,其实对ARTZHOU团队来说,这种布展要比专业美术馆难多了,它的非固有场馆的布展需要“借与避”的双重性,而且有更多的细节难题需要动脑筋去克服,所以要一边布展一边思考。除了门卫室微更新外,布置作品本身就花了3天的时间,一个小展览布展用的时间和大展览一样。

        “艺术动员”是我们继续在复旦小区要做的工作,“当社区成为作品”是复旦小区的目标,“门卫美术馆”5个字被我们用茶色透明板刻字贴在了门卫室的柱子上,显得又明确但不抢眼,与那个门卫室的原貌色彩保持了高度的统一,但霓虹灯的《新年神树》作品的亮度让门卫室也成为一件微更新的作品。空间微更新不只是设计,而是要有艺术内容来支撑,小区微更新要让设计做减法,让艺术自身来营造艺术氛围,社区美术馆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并将形成专业组合和管理方式的转型。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63(s)   9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