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唤醒·有序·活化——艺术博物馆介入乡村美育的经线和维度

      作者:马彩虹2023-03-26 09:10: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河南省美术馆典藏研究部主任高敏在大位村为孩子们讲解版画的历程   李翊宁 摄

        乡村美育是艺术乡建软实力中的硬核部分。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中心的艺术博物馆介入乡村美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跟进和引领。它凭借着丰富的典藏资源和较为成熟的公共文化推广教育活动体系,能迅速融入乡村传统的色彩、线条、肌理、观念,并以当代艺术的形式铺开,层次分明地在每一个作为点的乡村生发,又在乡村与乡村之间连线,而后把线汇聚成面以达至乡村美育由点到面的整体普及,从而形成知识的延伸与再传播。

        艺术博物馆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参与当下文化乡建问题的探索和美育知识系统的建构成为其职责之一。艺术的“再生”与藏品的“活化”是艺术博物馆紧密联系艺术收藏与自身发展,重新审视藏品现状,拓展藏品外延的理念与实践方式;是对收藏和推广活动、欣赏与艺术作品普及中的前瞻未来和回顾历史的过程;是“藏品”本身重新建构自我学术形象,引发社会文化认知,走出的一条藏品自我成长之路。艺术的“再生”与藏品的“活化”,既需要艺术发生的现场,又需要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正符合艺术乡建中乡村美育的内在要求。

        以藏品“活化”照亮乡村

        艺术博物馆在探索多样化乡村美育形式的过程中,应该首先从自身典藏资源优势出发,在回顾历史中使典藏作品“活”起来。而这一过程不能仅限于在城市,甚至于中心城市发生,更应成为乡村美育的发生场,在艺术乡建中使乡村美育真正惠及村民,使村民能主动追求、亲近、理解艺术并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

        针对艺术乡建比较成熟的乡村,结合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与乡村美育的普及教育,把在城市实践成熟的“艺术行走计划——城市”中的馆校合作、馆企合作、馆社合作等公共教育合作模式搬至乡村,开启乡村美育“艺术行走计划——乡村”合作教育共享模式。以牵手县乡各村大队部为展览美育基地,共建“流动美术馆”,用温和的方式针对不同乡村,因地制宜嵌入美术教育活动。

        其次,艺术博物馆在乡村美育过程中要把注重传统民间艺术向当代艺术转化,要在开放、融合中转化当代艺术与地域传统民间艺术的观念差异,使当代艺术能成为乡村美育的参与者,让传统民间艺术不再只是文化“遗产”,而是成为现代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体现者。

        在艺术乡建中,各级美术馆应结合不同的乡土乡情、乡风乡貌与乡建现状,做出不同的实践与探索。积极开拓延展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走出美术馆”的公共文化道路,在各个县区进行美育形式的多样化探索,如在艺术乡建比较成熟的乡村、因地制宜展开典藏作品的展览和公共推广教育工作。在艺术乡建待发展的乡村,积极寻找合适的空间挂牌研究基地、展开基础美育工作。在拥有地方艺术特色和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乡村,融合当地艺术形式并挖掘其艺术历史,使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得到再度挖掘与重新阐释,并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延伸到未来。逐步搭建起以艺术的“再生”与藏品的“活化”为经线,以不同县区作为纬线穿插而入的适时适地的美育模式。

        以艺术“再生”唤醒乡村

        在多元化的艺术中,包容各艺术门类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自然固化模式,以当代艺术的视野美学观念观照与升华传统民间美术的界限与视域,也是艺术博物馆努力的一个方向。针对有地方艺术特色和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乡村,采取深度挖掘的方式,唤起公众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在坚守与创新中使传统民间艺术以“再生”的形态呈现。

        在具体实践中,实施以艺术作品和艺术观念在城与乡来回交织的形式,将传统民间美术作品以新颖的学术命题集合生成展览,搬至美术馆,为传统民间美术创作成果提供现实的展览空间。如策划与村民生活紧密关联的乡建作品展览,将农民画搬进展厅。重构作品与作品之间以及作品与时代的关联性并形成展览。将这些反映当下美好时光的、表现过往的画面在展厅聚集一堂,以新的对话平台,形成一个与往常不同的观看方式,更新画面与公众的对话方式,以拉近城市人群对乡村和乡村绘画的距离,唤醒儿时记忆,激起人们对家乡真挚的情感。通过展览和专题性的学术研讨,深层次撬动传统艺术的固有理念,激发和活化传统艺术的生机与活力。使作者在紧密联系自身艺术创作实际的同时拓展文化视野,扩充艺术实践的外延,同时回馈于乡村,以实践性的理论和理论中的实践,提升乡村美术教育的再发展能力。

        实施艺术博物馆与各地市民宿、民间画廊、书画社、创意文化村挂牌创研基地,艺术家以“授人以渔”的方式,以传统文化为动力,从传统观念出发,给予传统民间美术以强大的文化底气,转换和创新极具鲜明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样式。使艺术乡建中的乡村美育“破圈”,走出一条村民能把关心文化传承与统绪的理念融入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自我成长之路。

        艺术博物馆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在地文化场域,既需要在“墨守成规”的基础上对地域文化进行梳理收藏、公共推广,在为公众提供“冷静空间”的同时,又需要“打破成规”,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完成艺术博物馆与地域、遗产、社区以及虚拟空间的沟通和交流。

        艺术博物馆介入乡村美育,以藏品“活化”照亮乡村,以艺术的“再生”唤醒乡村,并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实施模式。希望艺术博物馆能通过“满天星”式美术创作科研基地的创立,在时间和空间、城市和乡村美育的一次次触碰中回溯传统、展望未来,从而积累经验,使其能承载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使观众在每一次的活动展览中都能寻找到对生活和美的再认识。也期盼在乡村美育的特定场域中,艺术家能用艺术和爱贴近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以唤醒乡土,同时,村民能在被艺术播撒的大地上,形成新的生活和劳动场景,使艺术家不断发现土地滋养下乡村的美,唤醒沉寂在艺术家心里的原生艺术感,形成一个可循环的、与当代同脉动的艺术乡建模式,使“梦回故乡”的愿景成为人人都“拥有故乡”的真实。

        (作者任职于河南省美术馆典藏研究部)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44(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5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