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常利的山河情

      作者:李百灵2021-10-18 07:48: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收获时节(油画) 80×80厘米 1984年 马常利

          (2/2)大庆人(油画) 230×190厘米 1965年 马常利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十一”前夕,“山河情——马常利油画艺术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正值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马常利90岁生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生为老先生精心准备了生日祝福,师生齐聚,情意绵绵。这样的场景,也带着观众走进了马常利的绘画世界。


        平中见奇

        汇聚祖国万种风情

        本次展览展出了马常利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创作的120余幅作品。依照马常利的人生轨迹,分为西藏、新疆、大庆、中国南部、中国北部、人物、敦煌临摹7个板块陈列,系统全面地呈现了马常利的艺术发展历程和绘画成就。在展览期间,90岁的马常利受邀为观众进行了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直播导览,他结合展出作品,将自己的艺术经历与丰富的创作经验娓娓道来,给予青年学子和观众以艺术的享受与人生启迪。他关怀青年学子的成长,寄语青年学子要打牢基础、多体验生活、积累生活、提高文化修养。“只有这样,艺术道路才能走得正、走得长远。”他真挚的话语深深打动了观众。

        “平中见奇,平易近人,在马先生温暖、祥和的色彩中,体现着他在油画色彩语言中的研究成果。一户人家、一片水田,在他的笔下渐渐汇聚成祖国的万种风情。细细品味先生的作品,总结先生的创作特点,对今天的油画教学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张路江说。

        马常利于1931年生于河北,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并留校任教,参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创建以及组织领导教学工作,兼任教务主任。1963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毕业,并留在油画系任教。作为新中国最早成长起来的一代油画家,马常利也是最早走上油画民族化道路的艺术家之一。他从个人视角观看世界,善于在平凡世界中发掘不为人知的生命活力,在质朴中感受真实,体会“那一段激情岁月中富于柔情诗意的一面”。


        美院情深

        深入生活谱写人民赞歌

        马常利在油画学习阶段即打下坚实基础,在色彩感觉上尤其有出众的秉赋。他不断探索油画语言与中国本土现实相结合,在以体积空间塑造为主体的西方造型样式上,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展览上,马常利动情地说:“我在美院学习、工作了几十年,特别感谢吴作人、董希文、艾中信、罗工柳等老一辈先生,他们在艺术上给了我很好的指导,他们在生活和教学上的高贵品格给了我深刻启迪。美院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一直学习、工作、生活在这里,我的创作和教学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展览举办期间,马常利将10件代表作品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永久收藏。

        西藏和平解放不久,马常利应邀前往西藏,与当地藏族群众同吃住,先后创作了《幸福之路》《高原青春》等反映当时社会状态、表现农奴翻身做主的作品。因对藏族群众生活的浓厚兴趣,他还曾到四川阿坝、青海等地方体验生活,创作了《草原上》《高原情》等。谈到这段在藏区生活的经历,他记忆犹新:“每每看到藏女们以优美的动作伴着歌声有节奏地打酥油的场景,就会令我跃跃欲试。一次我得到她们许可,举起木把压板,一上一下搅拌酥油,结果干了几下就无力再做。女牧民见了,赶快接过了木把,轻松地干了起来。真是令我佩服不已。”因此,在作品中,他强调了在草原上打酥油的藏族女性的造型,概括地提炼出人物的身影,勾画出舞蹈般的动态。为突出劳动的韵律,他将画面上地平线压低,将大片空间留给天空,通过飞舞的彩云形成画面的动感,让劳动者的身影和云天的节奏转化成一种视觉的形式,洋溢起欢乐的旋律。

        1964年马常利随文艺慰问团前往大庆油田。作为创作人员,他深入井队数月,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石油工人为了给国家多出油,战天斗地,充满豪情,涌现了著名劳动模范王进喜,人们称他为‘铁人’。事实上,大庆石油工人个个都是‘铁人’。于是我根据在当地油田的感受,以钻井工人在接班前的一刹那情景为素材,塑造了几个工人的英雄形象,犹如高耸的铁塔,迎着风雪屹然挺立在雪原上。这幅画题名为《大庆人》。”《大庆人》是马常利艺术生涯中又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他将人物安排在风雪交加的油田上,将大庆人刻画得如英雄般屹立于画面中央,这件作品不仅是新时代工人的写照,更是一首赞美平凡英雄的宏伟史诗。

        马常利在1975年至1977年间曾三次赴山西、河南等太行山区体验生活,了解山区农民修建红旗渠水利工程,前后连续创作了《转战太行》《太行晨曦》《秋歌》3幅作品,从多方面表现农民的飒爽英姿以及辛勤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在此过程中,他的许多风景画远远不是直接写生的图像,而是他心灵创作的结晶。写生的速写和画稿,只是用来作为他创作的契机,供给他艺术创作的灵感。回忆《太行晨曦》的创作过程时,马常利说:“这幅画一开始是从一幅速写引起的。一天清晨我行走在山谷里画速写,突然看到几块岩石间冒着蒸汽,一个妇女在炊台旁生火做饭,远处山坡坐落着一排排民工露宿的窝棚,引起我的好奇,迅速用速写记录下来,并以它为依据,联想到山区所见,于是组成了一幅民工们露宿山野,夜以继日奋斗在大山里的画面。”《太行晨曦》运用蓝灰色调,配以舒缓的白色蒸汽和雾气,呈现出晨曦中静中有动的景象,表现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临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的那一段激情岁月中富于柔情诗意的一面。


        平凡诗意

        刻画山河唱响心灵之歌

        20世纪80年代之后,马常利开始逐渐转向风景画创作。他曾多次去江南的绍兴、柯桥、苏州、甪直、乌镇、周庄等地,还曾沿富春江上溯到新安江,目睹不同于北方的江南水乡。他寄情于祖国的大好河山,用画笔直抒胸臆,尽情讴歌祖国山河的壮美。“我很喜欢大自然的美,过去由于历史原因,能被选中展览的往往都是重大历史题材或是革命斗争题材。后来,艺术氛围变宽松了,要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再就是我认为画风景更适合我的个性,也更能发挥油画的色彩魅力。”在轻松的氛围中,马常利尽情释放,纵情歌唱,用最真挚的情感描绘出天地间的风云变幻。在风景画的创作上,马常利把西方印象派的技巧精粹与东方艺术的写意抒情相融合,追求作品的抒情性和诗意,以抒发对人与自然和谐世界的向往,借用山河大地来传达他的“心灵之歌”,创作出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兼具中国诗意和西方绘画精粹结合的风景油画作品,《收获时节》《荷韵》《林荫》等都是其风景画中的代表作。

        马常利善于从随处可见的地方发现不可思议的风景。即便是主题性创作,马常利也倾向于拒绝宏大叙事。他喜欢从个人视角观看世界,在质朴中感受真实、发现精彩。普通人的生活与劳作,同样可以讲述时代的故事,成为画家笔下“无言的诗”。

        马常利的画是写实的,同时也是音乐性的、诗意的,隐含抽象的韵律。奔放热烈的色彩绽放出生命的火花,书法般的用笔跳动着交响乐的节奏。画家的生命和体验融入画面,寓情于景,以情胜,也以气胜。如作品《收获时节》,将水乡喜悦的心绪加以物化,获得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极具东方情调和中国韵味之美。“在稻谷收获时节,有机动船拉着装满谷物的拖船行驶在湖面上,运往场院准备晾晒脱粒。为了加强丰收的气氛,我采用太阳刚刚在湖面升起之际,阳光洒满湖面,跃动的亮光铺满水面,形成温暖的金黄色调,好似一首欢乐的轻音乐。”马常利回忆。

        马常利一生追求平凡中的诗意,探寻祖国山河与个人情感表达的契合,在形式色彩中实现油画语言与中国精神的交融互渗。他的作品既是他个人艺术追求的真实呈现,亦是时代的赞歌,是他在少年时美院教给他、深埋在他心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的具体体现,又是一代前辈倾注心血、丹心不改,为新中国美术建设书写的美丽篇章。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55(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8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