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塑基因”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李亦奕2020-08-24 06:34: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1/3)马克思像(雕塑) 1958 年 苏晖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3)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为鞍钢展览会创作《向苏联专家学习》时合影。

          (3/3) 1956年中央美院雕塑系头像课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品牌项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陈列自2012年开始已经举办多期。从历次选题来看,此前的馆藏精品陈列已经梳理过中央美术学院及其前身北平艺专的一些历史,以及西画、中国画、版画等专业的早期建设等等。无论何种主题,通过梳理馆藏品,介入有中央美院“在场”的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的历史叙述,拓展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讨论,一直是该项目的初衷和要旨。

        今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陈列将选题聚焦于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时间锁定为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结合当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学和创作的发展,通过相关馆藏品的梳理、展示,剖析多种传统在雕塑教学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作为中央美院早期教学重要组成的雕塑专业,因为此前馆藏品的缺乏,一直没有开展过专题展示。”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表示,近十几年来,通过补充征集,增补收藏了王临乙、滑田友、刘开渠、苏晖等艺术家的重要作品,使得中央美院美术馆雕塑收藏的系统性得到加强。又通过美术馆藏品普查和馆藏精品大系的编写,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对于原有雕塑类馆藏作品进行了有效的排查,挖掘、梳理出一些之前并未被大家熟知的重要雕塑作品,涉及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现代雕塑、民间雕塑、古代雕塑等序列收藏。基于此,才有了“雕塑基因——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构建中的多种传统”的策划和展示。

        中国的现代雕塑作为一个20世纪才从西方引进的艺术门类,它的艺术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来自于西方。在早期开设的雕塑专业中,基本是按照西方,尤其是法国的雕塑的传统和标准在组织教学。因此,展览的第一个板块为“法国雕塑经验——留法学习的教师和他们的传承”。事实上,中国近代的雕塑专业主要是留学生引进的。从1934年,北平艺专创立雕塑专业到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中央美术学院及其前身雕塑专业主要负责教员王静远、王临乙、刘开渠、周轻鼎等皆是留法学习雕塑的学生,留法经历给他们带来最初的雕塑经验。1950年之后,王临乙、滑田友、刘开渠、曾竹韶、郑可等有着法国学习经验的教师与他们培养出的学生王丙召、司徒杰、傅天仇等,汇聚在中央美术学院,在教学中延续着法国学院中的雕塑传统。

        “这批教员构成了中央美院雕塑系第一支规模化的教学队伍。” 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中央美术学院统一确定雕塑系的本科学制为五年,学习总体规划是:前三年打基础,四、五年级学习艺术表达,学习研究的主要课题就是写实人物塑造的全部知识。这个学科规划符合留法一代教师对于写实雕塑学习规律的认识。

        因此,在展览的这一部分,观众不仅可以看到留法学生的法国老师让·布夏和亨利·布沙尔的作品资料图片,还可以看到王临乙的《大禹治水》、滑田友的《沉思》、司徒杰的《白求恩全身像》、刘开渠的《杜甫半身像》等经典雕塑作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使雕塑教育走向正规化,完善中国的雕塑教学与创作体系?大胆地向苏联学习正规化高等艺术教育的系统经验成为当时的迫切要求。在学习苏联方面,一方面,大量介绍苏联艺术并举办相关展览,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文化部派出去了钱绍武、董祖怡、曹春生、司徒兆光、王克庆五位留学生,这五位留学生归国后都留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创作;请进来了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老师克林杜霍夫主持创办“雕塑训练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苏联的系统教学经验逐渐融入到了雕塑系的教学中。展览的第二个板块“苏联教学引进——留苏学生与克林杜霍夫雕塑训练班”,便展出了在苏联教学模式下创作的部分雕塑作品,如苏晖的《马克思像》、于津源的《八女投江》等。

        雕塑的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学与创作实践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正是由于这一时期在教学上的广泛吸收,将社会主义写实雕塑系统化地引入中央美院雕塑教学体系,因此,在创作上,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和北京十大建筑雕塑创作为代表的一大批纪念性、装饰性雕塑不断问世,矗立在各个重要的公共空间,许多都成为了时代的经典形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彼时留法留苏的两代教师共同执教雕塑系,在审美观念上与社会现实贴得更近,技法更完整全面,教学体系更成熟。但是,在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对于西方传统和本土传统如何吸收和继承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文艺环境要求艺术“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这也促使以西方为原型的雕塑专业教学观照自身传统,挖掘民族基因。而雕塑家自身也有发扬中国雕塑传统的愿望。

        为了让民族雕塑传统进入教学,中央美院雕塑专业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对古代雕塑遗迹的考察、收藏古代雕塑作品并将石窟寺庙中的经典雕塑进行翻制运用到教学中、对中国古代雕塑遗产进行系统研究、整理、编辑出版,此外,民间技艺也作为延续中国雕塑传统的活的形态得到学院教员的重视,面人汤、泥人张、石湾雕塑的刘传、惠山泥人的王永泉都被邀请在学院授课,进入了学院的教学体系。在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雕塑系还成立了民族、民间工作室。这些实物、资料图片以及泥人张第二代创作的《卖糖人》《卖糕》等作品在展览的第三个板块“民族雕塑传统在教学中的探索”中均有呈现。

        在创作与教学的探索中,面对留法教师带来的法国古典写实的教学经验和艺术思想;面对“向苏联学习”的时代大潮,留苏学生和苏联专家带来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教学模式;面对着丰富的民族雕塑传统和技艺亟待继承和发扬的现实情况,对于多种传统如何继承的思考贯穿始终。正是在多种传统的继承、选择和融合中,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中央美术学院较为完整的雕塑教学体系和基本的艺术思想。来自法国、苏联和中国本土等多种雕塑传统因素,都逐渐融入到了新的雕塑教学体系之中,成为学院教学的一部分,并通过教学而传承,也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代代相传的“雕塑基因”。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72(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3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