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用画笔触摸沉睡的古建筑

      作者:胡克非2018-07-13 09:01:48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斗拱飞檐画古建》封面

        20年来,古建筑爱好者、中国文物学会会员连达几乎走遍了山西,风餐露宿从不停歇,为近千座山西古建留下画像。黑色的线条在白色的纸张上跃动,将固化的文明清晰还原。如今,连达将自己多年的心血结集成册,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让那些古建筑和它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故事要从1999年讲起,那年连达21岁,年轻的他总觉得生活找不到目标。世界很大,他想去看看,于是便带了些盘缠,离开了家一路南下来到了北京。喜欢古建筑的连达和许多第一次来北京的游客一样,在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迷失了。在长城,连达遇到了一个来自山西的驴友。聊天中,驴友告诉他,山西有很多年代久远的古建筑,却无人问津。“为什么不来我们山西走走?”就这样一句话,连达当下买了一张绿皮火车票,一路颠簸到达了山西。

        那位驴友没有说假话,山西省确实有着年代跨度长、形式广泛、数量众多的古建筑。在那一次旅行中,连达租了一辆自行车,日日到这些古建筑周围观摩。正是这次旅行,让连达这个外乡人,对山西古建筑一见倾心。在山西的古建筑面前,连达有了一种走进历史、直面真正中国气息的感受。“也许是自己骨子里传统中国人的情怀一下子被唤醒了吧,从此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山西的古建筑。”他说。

        痴迷中,连达选择了用画笔来描绘、记录古建筑。他并没有想到,自己这一画便是近20年。多年来,连达每年都要抽出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徒步至山西的山乡村落,四处寻访各类古建筑,专心致志地绘画。

        五台山的佛光寺东大殿和南禅寺、运城的广仁王庙以及平顺县王曲村的天台庵,都留下了连达的足迹,在山西的古建筑前,当地人会看到这样一个身影,一个不算强壮的男子,背着一个大包,里面装着钢笔、画纸、夹板、折叠椅、衣物、雨伞,往往还有几包当地的特产“太谷饼”。他在古建前静静坐下,摊开画板,一画就是一天。

        嘲讽、拳头,阻碍不了前行

        在三晋大地上,连达就像是一首行走的诗。起初在画古建的过程中,连达遭受过许多非议和白眼,这源其绘画的不专业。连达没受过科班建筑和绘画的高等教育,凭借的仅仅是小时候学画连环画的经历,《杨家将》《水浒传》《三侠五义》的连环画本是他绘画开蒙的“老师”。在画古建的时候,连达总会引起围观,人群中出现过这样的声音——“你画的是个什么东西?透视也不对,比例也不对,别在这里丢人了。”按照连达的话说,自己是厚着脸皮在坚持着,在那样的环境中,随时可能放弃,但他选择了坚持。

        如果说人们的嘲讽带来的精神压力不足以压垮连达,那么肉体上的折磨则更考验着他的忍耐力。光是极其不便的交通,就能把大部分人的意志消磨掉。先坐火车到城市,再坐汽车一路颠簸到乡镇,再租三轮车、摩托车,甚至老乡拉货的小车。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时候,只能徒步,脚上的水泡破了又长,鞋底掉了草草捆上继续前行。虽然也有人在他疲惫的时候开车送他一程或是请他吃一顿饭,很多朋友通过互联网为他提供着一些关于文物古建筑的信息,但在画画的路上,他始终是一个人前行。

        一年秋天,连达背着行囊在一座古庙附近徘徊,被乡亲们误认为盗窃文物的小偷挨了一顿毒打。在那次被围殴的过程中,连达没有还手,他知道自己即便是反抗,也对抗不了这么多“同仇敌忾”的乡亲。最后还是闻讯赶来的村支书救下了他。连达其实和乡亲们一样,恨透了这些盗窃文物的小偷。房顶上的琉璃、脊兽、屋中的壁画,佛像的头颅,无一不成了偷盗的对象,在一个古墓群前,遍地的盗洞触目惊心。

        古建筑的坍塌损毁同样让连达痛心疾首。“这些古建筑不等人,一场大雨一场大风过后,保不齐就又少了一个。”连达曾经去过一个明代的寺庙,庙中有很多珍贵的壁画,梁架结构也很罕见。在他去的那天,寺庙里的僧人拒绝了他临摹的要求,三个月后,一场大火,整个大殿化为乌有,让连达痛心不已。

        家人的理解,让连达很欣慰,妻子王慧多年来一直是连达的坚实后盾,从没有过一句怨言,任何时候都会告诉他:“没事,加油。”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连达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坚持到现在。

        让古建“活”下去

        有人问连达:“现在科技手段这么发达,可以照相可以录像,为什么你还要选择绘画的方式?”连达认为,这是因为很多人不理解美术到底是什么。在连达看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本身就是非常中国的一种文化形式。绘画是照片取代不了的,照片需要光线的条件,需要天气的支持,而绘画不受这些影响。很多古建被蜘蛛网般的电线覆盖,门口便是垃圾堆、臭水沟,只有绘画才能将古建筑最纯粹的一面展现出来。每次画前,连达都会用心观察几个小时,每一个古建筑的细节都烂熟于心,即便是这样,连达依然认为这样的相逢过于匆匆。

        从不够专业的信笔涂鸦到逐渐明确方向,连达努力搜寻、学习相关知识,强迫自己咬牙坚持,努力地把古建筑复杂精妙的结构关系清晰准确地刻画出来。他已经不再纠结古建筑结构如何复杂,画笔成了他身体和意志的外在延伸,古建筑写生从单纯的绘画逐渐转变为属于他的独特记录方式,记录结构、记录沧桑、记录时代、记录历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深入乡村,仔细寻访已经被大众淡忘的濒危古建筑,以特有的形式和风格为它们画像,让许多几近坍塌的古建筑以另一种形式在历史上留住身影。

        出版社找到了连达约稿,希望他可以出版一本教授人们如何画古建的图书,连达欣然接受了。在他即将出版的《斗拱飞檐画古建》一书中,连达组织了三部分的内容,古建筑知识、构图透视画法和自己的作品集。在书中他详细地为读者分析了不同朝代古建筑的结构特点,甚至画了很多详细的图解。“人们对于古建筑文化了解和关注太少了,通过这本书,如果能让更多人对中国古建筑加深了解,产生兴趣,那么我做的事情就是值得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56(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1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