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生活方能“充电”和“补氧”

      作者:许钦松2018-05-20 08:55:36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长江揽胜(国画) 470×670厘米 2016年 许钦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如今,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经过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均在世界舞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正经历着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晰地意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是全方位的,文化方面还存在着短板。

        如何振兴中华优秀文化?这是每一位有历史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我们“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就提出一个问题: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人民群众在富起来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但现实中我们文艺作品的影响力却远远不足,能够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艺术家还很少。好作品少,尖端人才少,名家大师少,这就是目前文艺发展尤其是美术发展的现状。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新时代的艺术家必须要深入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在这一方面,我深有体会。

        我每年会用大量的时间来到深山老林中,包括在严寒中爬雪山、上高原,进行写生采风,那些来自生活的鲜活素材为我的大幅山水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源泉。记得2011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时,我有幸参与其中并计划创作与长江题材有关的作品。之后的5年中,我四次到长江流域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风。在云南,我见识了“长江第一湾”,这里是决定长江成为长江的地方。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个100多度的“V”字形大转弯,金沙江就不会折而向东,那么中华大地的面貌会是怎样?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文历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会是怎样?在香格里拉,我看到了气势非凡的金沙江虎跳峡,它以奇险雄壮著称,是全球著名的大峡谷之一。在重庆沿长江逆流而上的考察中,我遍览了与长江文化有关的博物馆,包括重庆三峡博物馆、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巫山博物馆、夷陵博物馆等等。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我对长江沿线的文明以及历史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青海三江源,我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中,近距离体验长江源头的苍茫与荒芜……这些鲜活的经历都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也让我对长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有了对其作为母亲河的思想内涵的挖掘和判断。

        目前来看,《长江揽胜》是我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创作之一。但我深深明白,一幅作品的产生并不代表什么,对于艺术家而言,作品的完成是否提升了自己的艺术追求、拓展了自己的创作范围才是最重要的。目前有不少艺术家成名后就不注重深入生活了,殊不知常年的创作对艺术家本身而言是一种透支,这种透支需要通过不断地接地气、扎根人民方能“充电”和“补氧”。如果艺术家常年远离生活,那么他的灵感透支殆尽后,艺术创作也会随之变得苍白无力。所以,艺术家只有经常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有能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42(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3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