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路上的日子——吕梁采风手记

      作者:王文英2017-09-26 08:44: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乡情


        在我把画画当成一种营生后,总有些日子在路上。在路上的日子,虽然吃不好睡不稳,却总有收获。一些经历,一些人,一些事让你觉得值。所以,在路上的日子会很长。


        我生在关中平原,长在北京,既没有土生又土长的关中人恋乡的情结,也没有土生的北京人拔份儿的自豪。但内心深处对自己来的那个地方,还是有着几分期盼的,每每遇到有时不时能回去老家过一段时光的两地人,总掩饰不住羡慕。


        丙申早春去山西吕梁采风写生,落脚在碛口镇。这个镇子,在黄河边上,沿着河岸的缓坡铺排着明清的老房子,老房子外面是鹅卵石的街道。置身这样满是老房子、老物件的老街,若不是偶尔错身而过的汽车,真的以为自己不小心穿越了。


        虽然我住的是窑洞式的房子,门直接对着外边,上着传统的挂锁,两扇门怎么也关不拢,透着冷风。但我喜欢这里,喜欢时光凝固的样子。


        河的对岸,是黄土高原常见的起伏的黄土高坡,绵延着,看不到炊烟,同行的山西画家告诉我,那是榆林,陕西的榆林。心中骤然春意盎然,还有了点点的渴望。其实,那里我也只去过一次,还是来去匆匆。


        接下来的日子,无论早出还是晚归,走过鹅卵石的街道,都会不自觉地向河对岸望望,好像有什么人在那儿等着。河对岸的榆林离关中有好几百公里的路,且风情也大异于关中,但乡情就是这么一个怪异不由人的东西。


        碛口镇


        话说写生的一号大本营碛口镇,是个有历史的地方,从明清到民国的几百年,不仅是连接秦晋间的要地,且是北方的商贸重镇,号称“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的繁华,是因为它生的地方好,恰在黄河与湫河的交汇点上。每逢雨季,来势凶猛的湫河水,就像一个魔术高手,把它从黄土地上舶来的战利品“泥沙”一并带入黄河,把黄河东岸变成了“麒麟滩”,又把原本四五百米宽的黄河,压柿饼一样狂挤成百米左右,河水变得湍急,加上林立的礁石,来往的船只不得不在碛口停泊。遥想盛年的碛口,林立的船桅、穿梭的商旅,各种店、各种招幌……不知道有没有张择端那样的丹青妙手,给碛口留下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纪实画卷?


        今天的碛口,像一个老态龙钟的没齿老人,坐在夕阳下的旧门墩上,眯着眼,打着盹,沉浸在旧时光里。无数车马行人打磨包浆的鹅卵石街道,斑驳老旧的屋宇楼舍,砖雕、青石、大瓮、马槽……都落上了岁月的烟尘。


        现在空中铁路公路网格式便捷的交通,早就终结了漕运的黄金岁月,也终结了碛口的好日子,令古镇落寞在夕阳里。虽然今天的碛口人很有眼光,新建的房屋传承着老样子,虽然在我们的版图里像这样有传承的地方很稀有,但若想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谋发展,光靠着老祖宗留下的老街老房子,力道远远不够。要盘活古镇,就要开动脑筋,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消费祖宗的遗产。


        李家山


        李家山是到吕梁写生的画家们首选的地方,也是我们采风写生的第一站,离下榻的碛口镇五公里。虽然来之前见过李家山的照片,没有想到初上李家山,还是被它惊艳了。


        李家山和碛口镇一样,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风貌。


        李家山沟壑纵横,满眼的黄土高坡,浑厚苍凉,唯有漫山的枣树挺立着,倔强的干,倔强的枝,就像这里世代生活的山民,质朴中透着顽强。


        这里的人家与山为邻,左右、上下相居,层层叠叠窑洞式的民居,布满山坳边上的慢坡,浓郁的黄河风情,许多还是有了岁月的老房子。


        听说吴冠中到过李家山,也曾被李家山的样子感动:


        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李家山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我没有探究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也不想探究这话是不是吴冠中说的。因为的确像李家山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可着世界也难寻觅。只是李家山看上去不像荒凉的汉墓,更像是活泼泼的,有温度、有生命的民居博物馆。


        今天的李家山,青壮年大多离开这山坡上的家,外出讨生活了,家中只剩下老人,还有孩子。许多窑洞的门都是锁着的,人去屋空,人带走了屋的生气,还有生命,屋只寂寞地败落着。


        满山的枣树,却少有人收果子,大多落在了地上,化作春泥。开春了,枝上还残留着星点干透的红枣,在风里摇曳。山西大枣全国闻名,而这里的枣子据说是极品中的极品,却留不住年轻人求变的脚步。


        这里的山民渴望现代文明的侵入,但或许正是贫穷才使他们保留着传承了一辈又一辈的传统。


        走出李家山的年轻人,不会再回到这个贫瘠的山村,那些错落的老屋,会一直这样落寞着,十年、二十年……我不知道李家山作为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会不会像京西的爨底下村,彻底地变身为民居博物馆式的旅游村,或者像山西平遥古城,旅游与生活相间。


        无论哪一种发展模式,都祈祷未来的李家山、碛口镇能够在传承中求发展,而不是盲目地砸了旧的建新的,或者荒唐地新旧嫁接,单纯地求经济指标而只重旅游。


        北京水墨行动采风写生团的画家们,散落在李家山的沟壑里,就像一道风景,让寂静的李家山有了些许生气,也让好客的李家山人兴奋,就连这里家养的狗狗们也开心,走到哪儿都跟着,就像是自己家的。 

        王文英(作者为书画家)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60(s)   9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