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感知中国——湖南文化走进芬兰”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上,15件长沙铜官窑陶瓷作品精彩亮相,让芬兰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湘瓷”的独特魅力和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鲜为人知的是,这15件作品中有2件分别出自一对父女之手:一件是铜官窑非遗传人周世洪创作的《唐韵·烛台》,一件是他女儿周倩玉创作的《鱼》,父女的作品同时亮相国际舞台,这在长沙的铜官古镇被传为佳话。
现年54岁的周世洪,从事陶艺创作已有30余年。“我的祖辈都在铜官窑制陶,从小受父辈们的熏陶,渐渐爱上了这门传统手艺。”回忆当初走上这条陶艺创作之路,周世洪认为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30多年来,事业几经波折起伏,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这门家传手艺。他的陶艺作品多采用镂空、雕刻、推塑、压印等艺术手法,这些都是铜官窑工艺的精华所在。他女儿的陶艺作品《鱼》,采用了浮雕、镂空和彩绘等多种陶瓷装饰方式,表现鱼的造型,在传承了父亲技艺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陶艺的制作理念。
如今的周世洪在铜官古镇创办了工作室,还收了两个徒弟。“我打算把工作室打造成一个铜官窑传统技艺的展示馆,将铜官窑制陶历史、工艺特色、艺术价值等更好地传播出去。”周世洪表示,会将铜官窑传统技艺传授给后辈,让铜官窑的技艺薪火相传、代代传承。
本次在芬兰展出的铜官窑陶瓷作品中,有一件《潇湘欢语》的陶艺品让观众十分惊喜。只见7位湘妹子端坐在渔船上,有的戴着斗笠秀发披肩,有的捋着自己的麻花辫顾影自怜,有的手舞足蹈谈笑风生,像在讲述农家趣事。她们各具神态,妙趣横生,极具感染力。
这件作品的作者是铜官陶瓷老艺人刘坤庭,他出生于铜官窑陶艺世家。祖父刘子振是铜官窑技艺继承人、湖南第一位工艺美术大师,因为在陶瓷雕塑艺术上造诣深厚,被称“泥人刘”。刘坤庭4岁开始接触陶艺,15岁随祖父在铜官陶瓷研究所专门从事陶瓷雕塑技艺,学习造型设计。如今,作为“泥人刘”第三代传人,刘坤庭与弟弟一起在家乡建起了陶艺馆。经过几次扩建,刘坤庭的陶艺馆建筑面积达7820平方米,生意也日渐兴隆,如今年销售额已超过4000万元。
“目前,家乡正在大力发展陶瓷产业,复兴铜官窑文化,需要一大批陶艺人才。现在陶艺馆吸纳了不少本地和外地的年轻人前来学习陶艺,希望他们能让铜官窑陶艺传承下去。”刘坤庭说。
受父辈的影响,刘坤庭的儿子刘嘉豪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并且自立门户,自主经营销售铜官窑茶器,接受私人订制和扩展网络销售渠道,他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2013年以来,一大批铜官窑老艺人响应望城区政府振兴铜官陶瓷产业的号召返乡创业,他们开办工作室、收徒传艺,铜官窑千年不断的窑火重新兴旺起来。
为了让铜官窑珍贵的文化遗产精彩地“活”起来,健康地“活”下去,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也在默默地付出着。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管理科科长瞿伟谈到:“铜官窑遗址于1956年首次发现,目前共发现龙窑遗址77处、采泥矿遗址24处及码头区、货藏区、墓葬区等文物遗存面积约0.68平方千米。”
“目前,在遗址公园区的西北角已经建成长沙铜官窑博物馆,新馆将利用最新的场景化、体验化、互动式、沉浸式的空间展示语言,充分表达长沙窑的故事。我们将用一比一仿制的‘黑石号’沉船和赴新西兰购买的精品文物再现先辈们扬帆海上丝绸之路的场景。”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刘洪波介绍。
近年来,为了更加有效利用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长沙铜官窑十分注重品牌保护,以此促进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除了大力保护文化品牌,对相关商标申请注册,还致力于招商引资,带动片区发展。目前已经成功引进投资约100亿元的长沙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已正式落户。
历史上铜官窑“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的场景已不再有,作为丝路起点、彩瓷源头,今日的铜官窑像一轮初升的太阳升起在湘江畔,光耀三湘四水,暖照丝绸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