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墨载道:中国人物绘画发展进程中的神韵追求与精神传承

      作者:刘楠2025-10-31 08:36: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人物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中最古老的门类之一,远不止描绘人的外形。它是一部用线条和墨彩写就的视觉史书,记录着王朝的兴衰、社会的风貌与思想的流变;它更是一面映照民族心灵的“镜子”,其中蕴含的“传神”理念与“写意”精神,构成了中国人物画与世界其他人物绘画艺术截然不同的美学体系。其发展历程,宛若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时而浩荡,时而幽深,我们可以循着历史的脉络,探寻其风格的演变与精神的积淀。

        起源与早期典范:从教化到神韵

        中国人物画的萌芽可追溯至远古的岩画与商周的青铜纹饰,但其真正奠定基石,是在礼教功能强大的先秦两汉。早期人物画主要承担“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与道德使命,比如汉代墓室壁画与帛画,其形象古朴、动势夸张,主要用于宣扬忠孝节义等。这些作品虽略显稚拙,却已展现出以线造型这一核心美学理念的初步魅力。

        真正的转折点在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人的个体精神从经学桎梏中解放出来。以顾恺之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将人物画从单纯的说教工具提升为表现内在风神的高级艺术。他提出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一语道破天机,将描绘的重心从“四体妍蚩”转移到最能透露心灵奥秘的眼神上。其“迁想妙得”的理论,更是强调画家主体精神与客体的交融。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那“高古游丝描”塑造的人物,行云流水,飘逸灵动,已远非图解文字,而是充满了诗意的情感与哲思的深度。

        盛世气象与技法完备

        隋唐时期,国力鼎盛,中国人物画也迎来了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物画风格鲜明地分为两类:一是以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图》为代表的宫廷历史画,笔法凝重,色彩沉稳,旨在展现帝国的威仪和重大事件,人物气质尊贵且具个性。二是以吴道子、张萱、周昉为代表的“大唐气象”之作。吴道子以其“吴带当风”的莼菜条描,创造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将线条的表现力推向极致。而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则以浓丽设色与精准造型,描绘了贵族妇女丰腴华美的生活,确立了“浓丽丰肥”的唐代仕女审美典范,充满了人间烟火与生命活力。

        到了五代,战乱频仍,画风随之转向内省与精微。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形式,如同一位冷静的旁观者,细致记录了南唐官僚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奢华与颓靡场景。画中人物心理刻画入微,在欢歌笑语的表象下,暗流涌动的是政治忧患与个人沉郁,叙事性与心理深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文人意趣与多元发展

        宋代,文人阶层崛起,他们的审美趣味深刻影响了绘画艺术。人物画一方面延续了李公麟这样承袭晋唐遗风的白描大师,其《维摩演教图》全凭墨线的浓淡、粗细、虚实、刚柔来表现物象,素雅清逸,将线条的独立美感发挥到极致,被誉为“天下绝艺”。另一方面,梁楷、法常等画家开创了酣畅淋漓的“减笔”写意人物画。梁楷的《太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以狂放简练的笔触、淋漓泼洒的墨色,捕捉对象的神韵与气质,形虽简而意愈丰。这种画风是对“传神”论的极致发挥,它将画家主观的情感倾泻与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完美融合,开创了中国人物画表现主义的新境界。此外,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大为兴盛,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其史诗般的宏阔场景,描绘了汴京的繁荣,画中人物数以百计,三教九流,神态各异,堪称宋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元代,文人画成为主流,人物画虽稍逊于山水,但亦有其特色。画家赵孟頫倡导“古意”,追求晋唐风韵。永乐宫壁画则代表了元代宗教人物画的最高成就,气势恢宏的《朝元图》中,近300位神祇形象高大庄严,线条遒劲流畅,色彩瑰丽,继承并发扬了吴道子的传统,是古典工笔人物画的又一高峰。

        流派纷呈与近代变革

        明清两代,人物画流派纷呈,但总体上在继承中寻求变异。陈洪绶的人物高古奇骇,形象伟岸,线条清圆细劲,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与装饰趣味。而晚清时期“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任伯年,其画法则融合了中国民间与西方绘画技法,造型准确,色彩明快,笔下人物生动传神,极具生活气息,为传统人物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至近现代,在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人物画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徐悲鸿等人引入西方素描体系,强调造型的准确与结构的严谨,创立了现代中国人物画的美学范式,使人物画在表现现实生活,尤其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方面能力大增。这一变革影响深远,至今仍是学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超越形似的艺术核心

        故而,中国人物画的史册,翻越了“形似”的浅滩,驶向的是“神韵”的深港。这是一场横跨千年的精神对话——从顾恺之刻下的“传神”基石,到谢赫“六法”尊崇的“气韵生动”,再到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于儿童邻”的论断,其血脉里流淌的,始终是对物象灵魂的摄取与画家性灵的安放。画中那大片的留白,又何尝是虚无?它是“计白当黑”的智慧,是意境无垠的疆场,诚邀观者步入其中,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共绘这未完的诗篇。

        所以,这不仅是画,更是无声之诗,是笔线勾勒的乐章,是水墨氤氲的哲学。它记录的是民族的容颜与风姿,映照的却是我们如何审视生命、思考存在的内在宇宙——在有限的尺幅之内,进行着一场关于无限精神的永恒追寻。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9(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