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本与文物的相遇:在博物馆寻找活的历史

      作者:王双超 黄蓓2025-09-15 08:34: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学生观看曾侯乙墓出土的铜鹿角立鹤 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妈妈,越王勾践剑!和语文书的插图一模一样!”湖北省博物馆展厅内,一名小学生兴奋地指着玻璃展柜内的青铜剑,迅速翻开手中的课本比对。这个暑假,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带着课本走进博物馆,在实物与文字的交汇中,感受历史跳动的脉搏。

        一到周末,湖北省博物馆门口就排起长队。笔者观察到,几乎每三五组家庭中就有一组携带课本或学习资料。来自湖北武昌实验小学五年级的王同学告诉笔者:“上学期音乐课老师给我们听过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但亲眼看到这些比爷爷的爷爷还要大几千岁的大家伙,感觉太震撼了!”他的母亲在旁边补充道:“孩子回来就说要把课本上的文物都看一遍,这种主动求知的热情比上多少辅导班都宝贵。”

        在编钟展厅,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张先生正用手机扫描展柜上的二维码,与儿子一起聆听语音讲解。“我们制定了‘课本寻宝’计划,每周末选择一个主题展厅。”张先生笑着说,“与其让孩子死记硬背历史年代,不如让他感受历史的温度。上次看完越王勾践剑,他主动去查了吴越争霸的故事,这种自主学习的效果出人意料。”

        小余同学已经参观过曾侯乙编钟两次了,可当他再次站在曾侯乙编钟前的时候,那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仍让他感到十分震撼。博物馆俨然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课堂,能够具象感知“礼乐制度”“青铜文明”“钟鸣鼎食”背后的社会现象,“见物知史、闻声识理”的学习体验,让他至今回味无穷。

        在二层休息区,几位家长正在交流“博物馆教育经”。李女士分享道:“我女儿去年在课本上看到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来博物馆见到实物后念念不忘,现在成了小文物迷,连逛街看到纹饰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她认为,参观博物馆不仅增长了孩子的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正在带队参观的湖北省实验中学刘老师指出,实物教学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讲到战国时期的礼乐制度,课本上的抽象概念在编钟这里变得具体可感。学生能直观理解为什么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来过博物馆的学生再学相关内容时,眼睛里都有光。”她说。

        在文创产品区,笔者遇到了正在挑选编钟钥匙扣的陈同学。“我要把这个送给历史老师,感谢她鼓励我们来博物馆学习。”陈同学说,上次参观后,班里成立了文物兴趣小组,“我们现在会用考古的眼光看历史,思考文物背后的制作工艺、社会制度和文化交流,而不仅仅是背年代、记事件。”

        湖北省博物馆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今年暑期针对学生群体的讲解场次增加了40%,在培训讲解员时特别强调要与课本知识结合,比如讲到曾侯乙编钟时,会邀请学生对比教材中的描述,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面对火爆的参观需求,馆方也在探索更好的服务方式。除延长开放时间、增加预约名额外,还开发了线上虚拟展厅,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我们希望博物馆不仅是打卡地,更成为终身学习的场所。”社会教育部负责人说,馆方正在与相关教育部门合作,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闭馆时间将至,仍有学生在展厅里流连忘返。当教育突破教室的围墙,当知识在文物中获得生命,学习变成了一场永不落幕的探索之旅。在曾侯乙编钟低沉悠远的回响声中,古今的界限变得模糊,文明的脉络变得清晰——这或许就是博物馆教育最动人的时刻。

         (作者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77(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