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沙漠中的细沙被封存在树脂中,成为时间的琥珀;传统阿拉伯书法的墨迹挣脱纸面,幻化为光影符号……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沙特阿拉伯王国博物馆管理委员会共同推出“王国的艺术——沙特阿拉伯当代艺术展”,为中国观众带来了阿拉伯艺术景观。
作为“中沙文化年”的重要篇章,近50件(套)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当代艺术作品,以“诗意的启明”理念,引领观众穿梭于浩瀚沙漠的脉动与悠久文化的回响之间,开启了一场跨越地域与时空的对话。
据了解,本次展览是沙特阿拉伯王国博物馆委员会打造的旗舰项目,汇聚了沙特当代艺术界具有代表性的声音,曾先后在巴西和沙特阿拉伯本国展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是这一国际巡展的第三站。
“沙特阿拉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正深深植根于此。”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展览中方策展人诸葛英良表示,从沙特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到阿拉伯艺术中文字与美学的融合,再到沙特传统手工艺里蕴含的匠心与智慧,这些文化元素如同流淌的血脉,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沙特阿拉伯当代艺术家艾哈迈德·马特尔2011年的摄影巨制《法兰沙漠》系列之《黄金时刻》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赏。这幅近三米宽的作品以柯达相纸喷墨打印,凝固了伊斯兰圣城麦加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深刻转型。
“作品名‘法兰沙漠’源自古称,直指这片土地的神圣渊源。镜头下,这座有着百万居民的家园,正因容纳全球数百万朝圣者而经历剧变。”展览沙方策展人黛安娜·韦克斯勒表示,作品仿佛在无声地叩问: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公共空间是否正沦为奢侈品?古老庭院是否已被商业化浪潮吞没?
转向艺术家穆罕纳德·肖诺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沉默印记》,一个轻盈的金属框架支撑着缓缓传动的纸卷,支撑纸卷的金属棒带有炭墨颜料,如印刷机般在纸卷上面书写。“这并非简单的书写,而是一场对意义本质的静默探索。”黛安娜·韦克斯勒表示,木炭在纸面上游走,形成谜样痕迹,迫使观众抛却熟悉的语言系统,开启另一种理解路径。
不远处,艺术家菲尔瓦·纳泽尔的纺织装置《五个女人》将“记忆”主题具象化。“作品取材于一批沙特阿拉伯女性的旧衣服。”在诸葛英良看来,每一件装置都承载着衣服原主人的生命叙事——成长、转变甚至创伤,衣物在此成为身体延伸与蜕变的见证。
艺术家莉娜·加扎兹的场域装置《生长的轨迹》将艺术对自然的凝视推向极致。经过处理的棕榈叶上,黑色细线如同一位叙事者,勾勒出叶脉的延续、张力与形变。褶皱的微妙起伏则会令人联想到古老乐器,蜿蜒的纹理暗涌着身体律动。“每一片叶子都成为时光与记忆的载体,当自然的馈赠被转化为艺术器物,便铭刻为永恒的文化印记。”黛安娜·韦克斯勒说。
与之呼应的是艺术家艾哈迈德·安加维的《繁中见简》。该作品以象征着统一、平衡与持续成长的“生命之花”为基础,将单独的几何单元展开为一个复杂而互联的结构。诸葛英良表示,该作品通过结合神圣几何与象征性的层叠结构,展现了形式、信仰与无限图式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艾曼·泽达尼的多通道影像装置《沙漠守护者》,将视角投向严酷环境中的生命韧性。作品聚焦于沙漠植物如何在极端环境中适应生存,既表达了对沙漠的历史叙述,也蕴含着对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探究。
而在萨拉·易卜拉欣的影像表演作品《柔体机械/遥远引擎》中,呼吸成为绝对主角。屏幕中舞者的身体随呼吸震颤,当观众穿行于8块屏幕之间,可以沉浸式感知自身气息与作品呼吸的同频共振。
“沙特阿拉伯的当代艺术,是一部流动的视觉史诗。自20世纪50至70年代现代主义绘画发轫,到如今摄影、影像、装置、绘画等多元媒介的绽放,材料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文明史。这些‘物质’从不只是创作的载体,当艺术家以匠心赋予其思想,颜料便成了情感的密码,金属便成了历史的回声,数字代码便成了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最终诗意地照亮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梦想的追寻。”诸葛英良坦言,在沙漠与传统的双重观照下,这些作品不仅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更以艺术这一世界共通的语言,搭建起文明互鉴的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