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岛的海风还在记忆里翻涌时,徐嘉的镜头已经对准了新疆的戈壁与雪山。这位出生于黄海之滨的青年女摄影家,因爱人的工作远赴祖国西北,却在这片离海最远的土地上,找到了创作的永恒坐标。几年来,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将新疆的大美风光与人文风情定格成流动的诗行,更在兵团人的故事里,读懂了一代人的精神密码。
从海岸线到戈壁滩:一场双向奔赴的热爱
初到新疆时,徐嘉的镜头里还带着海边姑娘对西部的好奇。那些在青岛从未见过的景观——火焰山的赤岩在烈日下蒸腾的热浪,喀纳斯湖随季节变幻的宝石蓝,塔里木河两岸胡杨在风沙中舒展的虬枝,都成为她最初的创作素材。但与其他风光摄影师不同,她的作品里总有种“呼吸感”:拍赛里木湖时,她会蹲在湖边等待候鸟掠过水面的瞬间,让冰冷的湖水与灵动的生命形成奇妙对话;摄帕米尔高原的星空时,她会特意纳入山脚下牧人的毡房灯火,让浩瀚宇宙多了人间的温度。
“女性的观察或许更偏向于‘关系’的捕捉。”徐嘉曾在访谈中说。这种创作理念让她的纪实摄影独树一帜:在喀什老城的巷弄里,她不满足于拍摄维吾尔族老人的皱纹,更要记录老人与孙辈分享桑葚时,指尖传递的甜腻;在伊犁的草原上,她不只聚焦哈萨克族牧人的马蹄,更在意马蹄踏过野花时,牧人眼中闪过的怜惜。这些充满情感联结的画面,让她的摄影作品超越了单纯的风景或人像记录,成为新疆各民族生活肌理的细腻切片。
兵团屯垦博物馆里的快门声
兵团第四师石河子市的屯垦博物馆,是徐嘉新疆摄影之路上的重要转折点。第一次走进博物馆时,泛黄的老照片里,军垦战士用坎土曼开垦盐碱地的身影,与窗外现代化农场的联合收割机形成时空叠印,让她按下快门的手指微微颤抖。“那些照片里的人,皮肤比戈壁滩还粗糙,眼神却比天山雪还亮。”她在后来的创作札记中写道。
在博物馆里,她发现了一组特殊的影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山东、河南等地的女兵,白天和男兵一样扛锄头、修水渠,夜晚就在地窝子里就着煤油灯学文化。她了解了两万山东姑娘进新疆的故事,更知道当年受表彰的冰峰五姑娘、塔河五姑娘中都活跃着山东女性坚强的身影。“她们用青春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不朽的传奇,是我们山东人骨子里的骄傲,更是我们后辈永远值得仰望和学习的榜样!” 徐嘉的话语里满是崇敬与自豪,眼神中闪烁着被深深触动的光芒。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 她要用自己手中的镜头捕捉现代兵团人身上那份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独特风采。
让更多人看见生长的力量
如今的徐嘉,每年都要花很多时间奔波在新疆和兵团的各个地方。春天,她去五家渠拍摄桃花盛开时,兵团人在果园里疏花的场景;秋天,她到阿拉尔记录塔里木河两岸,兵团职工采摘红枣的丰收画面;冬天,她则深入准噶尔盆地,用镜头讲述兵团人抗雪救灾的故事。
在徐嘉家里,有一面墙专门贴着未来的拍摄计划,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一个个地名:可克达拉市的薰衣草花田、图木舒克市的唐王城遗址、北屯市的额尔齐斯河大峡谷……“从海边到戈壁,我走了几千公里,但心与这片土地的距离,却在一次次按下快门时,变得越来越近。”徐嘉说,每当她的镜头对准新疆的土地和人民,总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那是雪山融水浸润大地的温柔,是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执着,更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温暖。而她能做的,就是让这些力量,通过镜头被更多人看见。
摄影作品欣赏:
城市畅想曲 徐嘉摄
一汪碧水,半幅古村 徐嘉摄
楼群的腮红 徐嘉摄
喀纳斯一瞥 徐嘉摄
水天一色 徐嘉摄
碎影重构 徐嘉摄
昭苏天马浴河 徐嘉摄
罗布泊大峡谷寻踪 徐嘉摄
可克达拉之夏 徐嘉摄
瓶隅私语 徐嘉摄
童趣 徐嘉摄
向兵团人致敬 徐嘉摄
愿望种在心里 徐嘉摄
给未来一个回忆 徐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