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新高考改革拉开序幕。此次改革突破传统文理分科的制度性局限,积极构建更加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次改革不仅为艺术类考生提供了综合素质提升的制度保障,更有助于打通专业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成长通道,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输送兼具艺术造诣与人文底蕴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效提升了人才选拔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新高考改革对艺术生的影响
☆文化课要求提高
新高考改革前,在高校艺术类招生方面,存在“重专业、轻文化”倾向,文化课成绩仅为录取门槛。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化,高校对于艺术类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并采取按一定比例综合计分的录取政策。这种变化对艺术生的文化课和专业课都有更高要求。
☆综合素质纳入考核
随着新高考改革不断推进,部分高校逐步将学生的社会实践、艺术类获奖情况等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录取考核。因此,艺术生在学好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同时,还应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选科组合多样化
新高考改革打破了传统文科、理科的分科界限,通过实行“3+1+2”模式【即“3门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门首选科目(物理/历史)+2门再选科目”】,为艺术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艺术生除选择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学科外,还要兼顾所学艺术课程需要。例如,学习美术的学生可能需要选择历史等学科以激发艺术灵感促进创作;计划报考动画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则需要选择物理科目提升自身建模素养。这使得艺术生在学好自身艺术课程的同时,还需适应不同文化课的课程节奏和进度,这对艺术生的时间分配和学习能力是一项巨大挑战。
新高考改革下艺术生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
运用在线教学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更新教育教学方式,以激发艺术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感受不同场景氛围,增强学习体验感。小组成员间可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提高课堂学习参与度。
☆优化课程设置,实现文化与专业深度融合
其一,构建符合艺术生发展需求且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合理分配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确保艺术生在提升艺术类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文化课程素养。
其二,在文化课程中融入艺术元素,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文化课程基本内涵。例如,在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时,探讨背后的艺术特点、时代背景等。
其三,构建交叉学科融合课程体系。立足艺术类人才核心素养培育需求,可创设“艺术创作—文学经典”融合课程等模块,通过项目式学习将艺术技法训练与文学文本研读深度耦合,培养更多具有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建立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升
其一,建立涵盖艺术生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综合素质等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仅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方式,引入过程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内容,并针对学生薄弱环节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其二,开展学生组间互评与组内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他人优势,反思自身不足。
其三,新高考改革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结语
教育工作者应以更积极的心态应对,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程设置,促进文化课与专业课协同发展,同时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助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系河南科技学院招生办公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