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萌: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城市雕塑

      作者:汲平2012-05-29 11:33:40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序言:
               
            中国城市雕塑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化建设取得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小康社会已成功实现,未来三十年中国将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中国城市雕塑,必将迎来一个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时期。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城市雕塑回顾


               
        (一)发展历程: 

        1、启蒙与推进

        第一阶段:启蒙介入(20世纪80年代初——中后期)

        城市雕塑概念的提出:
            1982年,以刘开渠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雕塑家,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及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提出了“城市雕塑”的概念及发展主张。在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国城市雕塑管理机构成立。 


        城市雕塑的主要特点:
            □雕塑题材:以主题性、纪念性为主,造型以写实人物为主。

            □创作方式:室内架上雕塑走到户外。

            □认识理念:主要围绕雕塑自身的造型和空间范畴,展开对城市雕塑的认识。

            □热门话题:城标性雕塑颇受关注。

            □示例作品:《广州解放纪念碑》、《珠海渔女》、《宋庆龄像》、 《中国工农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苏东坡像》、《萧友梅像》、《民族纪念碑》等。

         

        第二阶段:推进发展(20世纪80年中后期——90年代初)

        城市雕塑的主要特点:
        □认识理念:城市雕塑“美化环境”的概念比较流行,雕塑的功能由重社会教育转向对审美的关注,对城市雕塑自身规律和特点的探讨。

        □雕塑题材:在主题性、纪念性基础上,抽象性、装饰性雕塑风格异军突起,抒情性、小品性雕塑大量出现。

        □创作方式:针对特定空间、特定环境,创作或选择雕塑作品。

        □热门话题:注重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提出雕塑为环境要素之一。

        □示例作品:《和平鸽》、《夏天》、《拓荒牛》、《向往》、《黄河母亲》、《孙中山纪念像》、《猎人争雁》、《方志敏可像》、《约会》、《凤灵霄汉》等。

         

        2、国际对接 多样并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公共艺术概念的引入:
            公共艺术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被西方国家逐渐推广。不仅是指公共环境开放性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而且是从方案设计、作品实施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形成一整套的操作运行机制,有利促进了艺术对公共空间、公共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城市雕塑的主要特点:
        □认识理念:城市雕塑随着公共艺术概念的导入,进一步拓展了雕塑表现的内涵、方式和空间领域。

        □雕塑题材:主题性、纪念性、装饰性、实验性的雕塑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创作方式: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注重新材料、新科技的运用。

        □运行管理:各种规范化的运行机制逐渐形成。

        □热门话题:公共艺术百分比。

        □多样成果:雕塑公园,步行街雕塑,房地产雕塑。

        □示例作品:《城市之光》、《行进》、《腾飞》、《再创世纪》、《启明》、 《英雄少年》 《钢琴》、《蓝色的帆》、《冲》、《音乐》、《崛起》、《五月的风》、《重复》、《青春之歌》、《童眼看世界》等。

         

        (二)运行模式

        ⑴雕塑创作营:
        优点——艺术家多、活动经费少、作品风格多样、运作时间短。
        不足——作品与城市文脉关联性弱,作品质量难以保证。

        ⑵委托:
        优点——项目针对性强,作者知名度高,操作运行便捷。
        不足——选择面窄,有一定风险。

        ⑶招标:
        优点——运作规范严谨,征集范围广泛,参与者众多。
        不足——名家大师参与甚少,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⑷策展人制:
        优点——针对性强,专业性高,利于资源整合。
        不足——操作运行不易掌控。



        二、未来中国城市雕塑展望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和城市精神的表征,其存在与发展直接攸关城市的发展。探讨和展望未来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应首先涉及未来中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命题。
         
         

           (一)国家发展战略

        1、总体目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发展动力:城市化、工业化、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支撑点和新的增长点。

        3、发展模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

        4、发展途径:从单一的硬实力建设,转为重视和强调软实力建设的并重发展。

         

           (二)城市发展战略

        1、发展取向:从以城市建设为中心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2、发展目的:从城市建设的趋同性追求,到实现城市特色化的目标,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

        3、发展方式:从生态型的城市建设,有效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促进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文明的进步。

         

            (三)城市文化的价值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体现城市软实力的决定因素。

        1、经济价值:城市文化是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2、人文价值:城市文化是促进市民提高素质,建设文明城市的内在动力。

        3、社会价值:城市文化对城市的价值观念、城市的文化氛围有深刻的影响,形成城市的精神链条。


            (四)城市雕塑的发展
            对应国家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目标的诉求,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将与时俱进,以新的方式与新的成果印证中国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发展的进程。 

        1、发展趋势:
            城市雕塑从原有的空间、环境,走向城市更大的范畴和领域。
            城市雕塑从规划入手,告别“补白”、“插缝”搞城雕的被动局面。
            城市雕塑走进规划时代,与城市规划、建设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 

         
        2、功能作用:城市雕塑从原有的美化环境、提升品质,担当起承载城市文化的使命。作为城市文化的创造与积累,城市雕塑凸显城市个性与特色,而有机融入城市的文脉之中。


        3、价值体现:城市雕塑从原有的体现城市形象,完善环境功能设施,成为一种历久弥新的资源,对整个城市的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结语:
            河北省位于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内环北京和天津两大都市,经济相互辐射和渗透,构成了京津冀经济区环渤海、环京津冀地区的双环开放带。丰富而悠久的历史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为河北省的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雕塑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资源优势和资本优势。
            顺应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趋势,发挥环京津、环渤海优势,加强区域经济统筹,形成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体合力,是河北省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作为全国惟一在百年间从农村发展为城市的省会城市,石家庄城市建设本身所具有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验,将对河北省乃至全国具有启示意义。
            河北省的城市雕塑及城市建设也将在创新发展中,实现大繁荣、大发展。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52(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8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