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式廓的风雨艺术人生

      作者:汲平2011-08-15 15:23:53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1949年3月。刚刚和平解放的北平古城沉浸在欢欣激越的氛围之中。



          应校长徐悲鸿的邀请,北平国立艺专大礼堂正在展出解放区的一些美术作品。朴实无华、篇幅不大、装裱也很简陋的一些木刻、年画作品,竟然征服了在场的许多观众。在这座中国的最高艺术学府,教室里,走廊中,饭桌上,师生们情绪激动,议论纷纷,在艺术家们心田激起巨大的浪花。



          著名画家艾中信连续三天在日记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和心情。



          “我校礼堂正展出老解放区的美术作品,……这里没有巨幅的作品,但是这里有强烈的艺术力量,这个展览会震动了整个北平美术界。古元的木刻,……简练而动人心魂。彦涵的《诉苦》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刻出了苦劲,人们不由自主的要走到那画的面前,这是真正的“生活”。



          “有一幅很小的木刻,归在年画类,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徐(悲鸿)先生今天在展览会上留恋很久,他逢人就叫人看王式廓的《改造二流子》,他说:论题材这是最主要的主题,而且新颖;论构图,这幅画最完美;论人物,最成功;论技巧,最高明。艾中信日记反映了解放区艺术给当时美术界带来的巨大冲击,反映画家们兴奋又困惑的复杂心绪。作为中国写实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早对解放区的新艺术有所了解。1942年10月,他在重庆看到古元的木刻之后就曾著文说:“我在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下午三时,发现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之大艺术家古元。……我对于还没有二十年历史的中国新版画界已诞生一巨星,不禁深自庆贺。古元乃是他日国际比赛之一位选手,而他必将为中国取得光荣……。古元之《割草》可称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成功作品之一。”这几天,徐悲鸿心情十分激动。洋溢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充满了作者激情的解放区艺术,使他回想过去坚持写实主义艺术道路之艰辛,想今天这许多艺术同道的成就,心潮难平,不禁猛然下床,提笔一口气写下了自己深情的敬意与深刻的思考。他斩钉截铁地说:“在我执笔作此文之前,我敢断言:新中国艺术必将以陕北解放区为起点。我虽然提倡写实主义二十余年,但未能接触劳苦大众,事实上也无法接近,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广大劳动者与艺术是完全隔绝无缘的。……解放区艺术一洗以往抄袭的恶习,八股的传统,空想的浮泛和崇拜假古董的弊病,其作品都是生气蓬勃,真趣洋溢。……七年前我曾以见闻所及,颂扬木刻家古元,此次又发现两颗艺术界的巨星:一为王式廓先生,一为邵宇先生。我久闻王式廓先生之名,此次才得见到他的作品(仅两幅),果然卓尔不群,诚为成熟之天才。……闻冯法祀君言王式廓先生于抗战期间,在武汉制作壁画多幅,皆雄壮茂密,大气磅礴,可惜都被毁去,此次年画展览中,有王先生《改造二流子》一画,其主题集中,人物表情明显,章法极紧凑,作风尤老练,所谓“轻快”、“沉着”兼而有之,诚近代艺术中一杰作。王式廓先生著作仅见两幅,已令我心折。倘能有机会见到王先生全部作品,我将不知道要如何兴奋和赞叹。最近听说王先生患病,不常作画,这在中国艺坛是多大的损失啊!我祝他健康早日复原,来领导中国青年艺术家,那末中国艺术的中兴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不出徐院长的意料,新中国的艺术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王式廓也不负众望,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创作了《血衣》,创造了自己艺术的新高度。然而出乎老院长的预料,就在他作文仅仅20年,正当王式廓向顶峯再攀登的时候,那颗闪亮的巨星竟凄然殒落了。



          艺术星空深深地刻下一条巨星从升起到殞落的悲壮弧线。



          2011年5月23日



          王 式 廓 艺 术 生 命 历 程



          王式廓生于1911年6月辛亥革命的前夜,逝世于1973年5月“四人帮”倒台黎明前最黑暗时期。



          雷雨冰霜和灿烂彩虹交加,是他坎坷艺朮人生的写照;以热血青年爱国革命正剧开场,却壮志未酬含寃凄然落幕是他的悲剧人生。



          王式廓享年62岁,艺术人生只有43年,大致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两句话 :



          真诚挚着,戴着鐐铐跳舞,探索“为艺术”与“为人生”统一的途径;解开了现实主义具象写实主题性绘画创作的一道难题 ;



          忍辱负重,揹着沉重黑锅,苦心追求现实主义艺术。弥补了中国近代美术史的两个重要缺失与不足;创造了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历史新高度。



          追寻期 七年 1930---1938 对艺术的苦苦追寻



          生長在民族苦难年代的热血青年,王式廓从小痴情绘画,从小就养成忠厚踏实,热爱家园的情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东北三省。但蒋介石当局竟严令不得抵抗,在中国大地引起强烈震动。青岛大学学生成立反日救国会,各地学生也群起响应,纷纷向南京请愿,要求抵抗日本侵略。一向沉默寡语不善言词的王式廓激动不已,毫不迟疑地投入了这个运动,并担任美朮高中三百人队伍的大队长。



          “当局不允许我们到南京,不给我们车座,我们的办法是卧轨阻碍火车来往交通,并一面向当局交涉。到南京后即联合游行示威,并到国民政府要求蒋亲自答应我们的要求。结果蒋介石用大军把我们包围起来,强迫我们离开南京。”(王式廓自传)这是王式廓第一次直接参与爱国活动,经历了火热斗争的洗礼。



          青年王式廓逐浙体悟到探索艺术与探索人生是密切相关的。参加“九•一八”引发的爱国学生运动,成为他探索艺术与人生的第一章。



          王式廓先后在济南美术高中、杭州艺专、上海美专、北平美专求艺,接触多种艺术理念和基本功教育,最终受到30年代新兴木刻运动的薰陶,确立了自已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



          为求深造,1935年远赴东京艺术大学,师从著名画家籘岛武二,打下坚实造型基础。三十年代早期的两幅国画和在东京的人体速写,充分显视了他浑厚的艺术功底。



          “七七事变”爆发,埋头苦读成绩优异的王式廓,仅在事变第七天,就毅然弃学归国、直接奔赴鲁西北,在韩复渠国军队伍慌忙向南逃跑时,王式廓和许多青年坚决不过黄河,冲向北方追隨范筑先将军抗日救国。从此投身革命,成为一名抗日队伍的文艺宣传员。以后又展转奔波来到武汉三厅,正式成为一名少校宣传员。在此期间,他和大批爱国画家们一起,在黄鹤楼上、在武汉三镇、在全国各地抗日前线,日夜不停构思创作,前后共画了百余幅大小画壁、宣传画。代表作有《台儿庄大捷》《黄鹤楼大壁画》等等。



          这些作品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鼓舞了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激情。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受到许多同行的好评。



          但是这许多劳动奉献虽然稍稍满足了热血报国的心愿,却很难满足他以艺术救国的志向,他在1938年的一份自传里检讨这些创作说:



          “我同情无产阶级,但对他们的生活並不了解,有些材料是从脑子里空想出来的”。“整天蹲在屋子里,束手旡策,找不到题材,只能凭脑子去想,或从报纸上找材料。我发现了我的作品在群众中的影响很微弱,我的创作虽然比以前熟练多了,但基本上和过去没有什么大的分别,标语口号公式化的创作使我发生厌弃,理论上的问题是糊涂的,我觉得这样混下去是很糟糕的。那时,我也翻了几本艺术方面的书籍,如《艺术与生活》、《现实主义论》、《罗丹艺术论》等,而且也常和冯法祀谈论这些问题(他也感到同样的苦闷)。觉得我们所以创作不出好东西来就是因为自己没有生活,出题作画使我们渐渐感到不愉快”。



          王式廓选择了艺为人生的道路,自觉地承担了抗日战士的史命,更苦心寻找成为革命文艺战士的途径,千里跋涉来到心目中的革命艺术圣地---延安。



          求索期六年 1938---1943 追 求 战 士 与 画 家 的 统 一



          1942年5月,正当王式廓在安寨深入生活时,忽然由学校转来一份红色油光纸印刷的请柬:为交流对文艺运动各方面的意见,将于5月22日下午一时半在杨家岭会议室内开座谈会,会后有会餐。署名是毛泽东 凱丰四月卄七日。他立即赶回延安,文艺座谈会已经开始了。毛泽东三次出席会议。他身穿灰布衣服,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有时插入几句风趣的话语,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王式廓和美术界许多画家应邀参加这个会议。古元有一段详尽的回忆:



          “会场移到室外的一片空地上。临时来不及布置,只搬来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桌子旁边交叉地支着三根树杆作灯架,吊起一盏汽灯,明亮的灯光照耀着人们愉快的面孔,个个都在聚精会神地听毛主席的讲话…”这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结论部分”。



          《讲话》体现了历史前进的要求,反映了一切有良知的艺术家的意愿,应答了时代的呼唤,并鲜明地突出抗战时代的精神要求,引导艺术家走到时代前列,把艺术家的人生追求与艺术追求结合起来,把艺术创造冲动和政治热情结合起来,把艺术家的个人才华与火热的斗争生活源泉结合起来。它在政治上明确贯彻抗日民族統一战线的主张,在艺术上明确论述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启发艺术家的历史责任感,把文艺工作看作是“必不可少的”革命伟业中文武两条战线之一,给文艺工作以崇高的定位与尊严。视艺术为此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釘”,视艺术家为同一战线的友军战友。解开了艺术家长期思索的“何为艺术,艺术何为”的心结。



          《讲话》倡导現实主义艺术观念,並号召艺术家走在时代前列,团结奋斗共赴国难,投身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引导艺术家把人生追求与艺术追求統一起来,把爱国主义革命热情与真诚的艺术创造激情结合起来,升华艺术家的精神境界而走出课堂画室沙龙小圈子,由小我走向大我,由小美术走向大文化。



          《讲话》的呼唤感召,正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心声,也是对此前各地许多画家大量客观实践的概括与总结。



          《讲活》明确阐明並强调“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从而把一般地以旁观者姿态描绘生活,提升到新的高度:不是简单的报导,不是旁观,不是猎奇,更不是高高在上的視察、贵族姿态的恩赐。而是以主人公的身份、战士的心态直接投身到火热斗争中去,从人民中汲取力量,在生活和大自然中获取灵感。从而达到艺术创作理念上质的飞跃,达到人生境界精神境界的提升。



          这是《讲话》精神最有价值的精粹,也是最具感召力的时代的真诚呼唤,因此立即得到画家们的热情响应,画家们以文艺战士身分走出亭子间,走出画室沙龙学校狭小生活圈,下厂下乡下部队,到前线,到敌后,在解放区,在大后方,展开了热烈的战时美术活动,超越了纯粹自我欣赏、自我宣泄的狭小境界,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和美术作品,造就了一批时代的画家,畄下了一批杰出的艺术作品。共同创造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次高潮,表現了現实主义艺术的生命力,也在实际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文艺的现代转化。



          《讲话》满足了艺术家们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诉求,温暖了愛国赤子之心,吻合了“艺为人生”的生命理念,领略了友军战士的荣誉与自豪,也解除了坚持现实主义而难于克服标语口号概念化的担忧。



          王式廓亲自听到了这次讲话,觉得恰好回答了他长期的苦闷与追求,解开了多年的心结。最关心的问题得到答案,因此,他兴奋、他欣慰、如沐春风豁然开朗。他对吴咸说:“真是说到自己的心里去了”。



          《讲话》契合并坚定了他的艺术信念。王式廓在延安的艺术实践、教学实践都一直在探索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中的一系列具体规律。探索一条实现艺术理想的具体的艺术道路,一条集战士和画家于一身,使艺术的认识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完美统一的艺术道路。而《改造二流子》的成功正是他探索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他己经寻找到“为人生”与“为艺术”的结合点。标志着他己寻找到从政治激情与政治语言到艺术感受艺术语言的转换点。实现了融生活、理想、情感、艺术各要素为一体的艺术创造。



          成熟期十六年 1943—1959 从《改造二流子》到《血衣》



          《改造二流子》成功后,王式廓进一步探索素描语言小幅木刻创作到重大主题性、情节性史诗性油画艺术语言的转换。他剑走偏锋有意“戴着鐐铐跳舞”,有意选择了一条最困难最艰辛的求索之路。



          《血衣》——毕生心血的结晶



          《血衣》是王式廓以毕生精力呕心沥血浇灌出的代表作。这一规模宏大的艺术工程,开始于1950年,前后历时23载。它包括为《血衣》创造的37幅人物造型素描系列、历年大量素材素描作品及1959年最后完成的大型素描作品《血衣》;包括1959年后陆续创作的几十幅油画肖像系列和未完成的大型油画《血衣》。



          《血衣》是一部中国农民民主革命的颂歌与史诗,是一座农民土地革命的纪念碑,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中革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与经典作品。《血衣》系列作品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与丰富的审美价值,代表了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所达到的历史高度。



          1950年在京郊土改的切身感受,成为王式廓酝酿《血衣》的直接契机。从此,王式廓开始构思直接表现土地改革的创作。围绕土改题材的人物形象一直在他心里活跃。1954年创作了第一幅《血衣》草图,1955年继续翻阅有关资料,连环画,阅读周立波《暴风骤雨》,创作《血衣》第二幅草图。1958年创作《血衣》草图之三,定稿。近十年的心血日积月累,构图已经确定,人物造型也已完成。为了争取囯庆十周年献礼展出,王式廓把这一艺术工程的最后完成分两阶段,先完成素描,再完成油画。于是,1959年5月,在京郊模式口美院油画系临时画室,素描《血衣》开始上画布。那是炎热的夏天,经历“反右”的惊恐和接踵而来“反右倾”的威吓,王式廓逐渐稳定了自己的情绪,又奋力投入艺术实践,争取在国庆十周年时完成素描《血衣》。



          9月,大型素描《血衣》终于在美院附中四楼画室完成。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展览。



          《血衣》素描完成后不久,“文革”开始,整个国家陷入痛苦的十年浩劫之中。



          1972年,画家王式廓在“文革”劫难中下放劳动改造三年,才被恩准每周有半天可以 “搞业务”。成年累月在各种改造、批斗中熬煎的画家教授们,都像长久饥饿的人见到馒头一样,拾起画笔,打开画夹,急切地恢复久已生疏的技艺。慢慢拾回一点作为画家、作为人的尊严。



          此时王式廓政治审查仍然没有结论,背着沉重的包袱,承受着屈辱压抑着愤概,他心中最惦记的仍然是《血衣》,他一面思考着,一面画《血衣》油画色彩稿。



          1972年末,王式廓获准回家养病,他立即制定计划,第一项就是要完成真人大小的油画《血衣》。4月,接受革命博物馆任务,开始《血衣》油画创作。4月23日带病去河南安阳、巩县搜集《血衣》油画素材。



          万分遗憾,油画《血衣》竟因脑溢血突然去世而成为一部“未完成的交响乐”。



          《血衣》凝聚了王式廓近半生23年的心血。他两次参加土改,七次到冀鲁豫三省及京郊农村深入生活。他三次构图完成大型素描《血衣》,又酝酿最后完成更大篇幅的油画《血衣》。他为这幅巨型历史画上的38个出场人物都作了精密的思考,为其中的十几个主要人物的造型反复作了创作性习作,一次次深入研究塑造。数量之大几乎无法精确统计。



          这大量的艺术劳动,是在一种极不安定的条件下进行的。王式廓并非专职画家,大量的教学任务、繁重的社会工作、多病的身体、特别是反右等几次运动的冲击造成时间上的消耗,心理上的伤害,精神上的压抑,不能不严重干扰一个艺术家的创作精力与心态。王式廓正是背着沉重的黑锅、精神上的煎熬,凭着艺术家的良心和挚爱,以生命为代价,不断把心血注入艺术作品之中。



          从1930年进入山东爱美高中算起,王式廓的艺术活动不过43年,而《血衣》一画占据了23年的光阴。



          《血衣》的确是用画家半生心血浇铸成的一朵奇葩。



          磨难拼搏期 十四年 1959---1973 艺术巨星的殒落



          建国后的30年,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特别是1954年反胡风及肃反以后,反右派、反右倾、社教运动,一直到最后的“文革”,把国家推到崩溃的边缘,中央美术学院每一次都不能幸免而作为文艺界的重点,成为重灾区。



          1957年的反右运动把美院百分之十的人划为右派,而美院最大的冤案,当属“江丰反党集团”,把学术之争上纲到政治矛盾,把一位有左倾思想错误的老革命,硬是打成右派反党集团的头目,殃及美朮界许多单位的人。



          事情源于一次所谓“五月会议”。在党一再号召动员的整风中,北京一些美术家认为美协与文化部领导存在严重缺点,于是在22、23日举行座谈会,文化部刘芝明副部长、中宣部苏一萍同志都出席了会仪。到会画家有70多人。25日继续由刘芝明、夏衍、陈克寒三位副部長主持,前后到会有油画、版画、美术理论家、及部分国画、雕塑家约200人。吳作人、董希文、王式廓、艾中信、李宗津、洪波、秦征、王流秋、彦涵、莫朴、王曼硕、古元、刘迅、丁井文、梁玉龙等人先后发言。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指出江丰对待囯画问题上的错误是思想、学术问题,不应上纲为要消灭国画,解放初期对国画家安排不当等问题,责任应在文化部,不应把责任推到江丰一人身上。



          画家们响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一再号召,真实地反映了许多情况,对钱俊瑞、蔡若虹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提出尖锐批评。



          但是谁也沒有想到整风鸣放原来是一场 “钓大鱼”的“阳谋”,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从此开始了急风暴雨式的反右派运动,几十万名“右派”从此被推入万丈深渊!



          “五月会议”被定为反党性质,所有在“五月会议”纪录册上有名的发言人,除一人外都打成右派。吴作人、王式廓、艾中信、董希文、古元都险些遭难,只是由于一位领导人表示,“不要把这些延安的老根都搞掉了……”才得以经过批判教育自我检查“剪辮子”,总算过关被保下来。董希文、古元仍受到受留党查看处分。



          反右进行了近半年,又指示要“反右补漏”。于是根椐当时指标:又从可划可不划的名单中递补一批,达到最后百分之十的上限。



          其实,从1954年肃反开始、历次运动中王式廓明里暗里受到的冲击,一切皆源于1942年延安整风审干抢救运动的一桩冤案。从那时起埋下祸根 揹上黑锅。原来,当年在延安出现过一亇 “钱維人反革命案”,由于王式廓夫妇与钱相识并为他画过一张素描头像,又因发现王式廓在三厅穿少校军服和国民党帽徽的照片而被诬蔑为国民党特务,康生批示追查王式廓的来历。后来经过審查,鲁艺党委已经作了结论。钱案平反,王式廓也被批准入党。但材料及批示仍畄存在档案里。



          1954年肃反运动中,当年揭发王式廓的那位女同学,和丈夫黎某议论当年之事。而黎某竟以那时的揭发材料再次诬告王是国民党标准特务。最为卑劣无耻的是,他竟然自己不敢署名,却盗用一位旡辜同志范元弼之名,且用其单位信纸,致使案件重大却无法查对。把一种严肃的检举行为视为儿戏,捕风捉影,诬陷同志。充分暴露出灵魂之丑恶,人性严重扭曲而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



          美院党委接到检举材料,江丰同志知道此案当年己有结论,认为无须再次審查,但材料并未撒消而又归入档案。



          于是这桩旡头“大案”,就成为压在王式廓身上的巨石,也是埋在他身上的定时炸弹。使他经历了長达数十年的炼狱般的熬煎。



          作为“文革”的重灾区。十年间,这里表演着一岀岀荒谬的闹剧,也上演着一幕幕痛心的悲剧。



          1969年的秋天,在那黑暗的日子里,在空前的民族浩劫中,一群蒙难的美术家被集中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个大教室里等待批斗,画家黄永玉回忆说:“中央美院从党委书记、副书记、党委委员、到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可以想像出来的一批人,加上一两个贪污犯,都成了牛鬼蛇神。美术学院版画系长长的胡同两头一堵,装上木栅子,就成了一所监狱。美术学院加上美术家协会托管的牛鬼蛇神总数加起来刚好是梁山水浒好汉一百单八。日子很不好过,劳累,痛苦,羞辱,恐惧,牵肠挂肚地思念家人和朋友。家被查抄,批斗会上,鞭子抽得背上的血在衣服上揭不下来。”



          文化大革命开始,极左思潮泛滥,有人恶毒地抛出王式廓档案,以那份查无实椐的揭发,声称美院将揪出一个暗藏多年的大特务,于是老画家彻底陷入磨难之中 。



          画家力群也说:“我和式廓同志竟在这个所谓“牛棚”的房间里相会了。我们有如失掉了自由的俘虏,又如备受凌辱的囚徒。…



          我们日夜生活在一起,像从大海中刚捕来的鱼群被塞在船舱里。唯一能使我想起来的是庄子所渭涸辙中的鲋鱼……。一天夜里,“牛棚”安静下来了,停息了造反派们的得意的吼叫,在暗淡的电灯光下,式廓同志告诉我,他在美院附中的地下室里,一个手指竟被打断了,吴咸被惨无人道的打手们打得死去活来,还用烟头烧她的胳臂。一个创作了《血衣》的真正无产阶级艺术家,竟遭到自称是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凶神们的毒手所伤害!这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悲剧!



          这是老艺术家、老共产党员的血泪回忆,是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真实写照。荒谬的检举材料,可怕的康生批条,不但辗转几十年跟隨王式廓,而且竟在“文革”中成为重榜炸弹,于是,几十年前的莫须有罪名,这次真的使王式廓夫妇陷入灭顶之灾。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审查,关押、刑讯、毒打、隔离、批斗,蒙受了无法形容的羞辱。



          一个悲惨而绝顶荒唐的故事,一个残酷的玩笑,一场丑恶人性的表演,一次善与恶的较量,就这样开始了。



          因为找不到真正的“检举”人,范元弼旡辜地被关押了三个月,受尽折磨。美院两位青年教师汤池和苏高礼承担了重新调查的任务,全国各地东奔西跑严肃认真的进行外调,长达半年,无法找到那位匿名的“检举者”,千辛万苦,终于在当年延安揭发者的家中,偶然发现了1954年检举信的筆迹,经过详尽查对,原来隐藏多年的誣告者,就是她的丈夫黎某。真相大白,最终洗情了泼在老画家身上的污泥浊水。



          围绕这块巨石,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主观主义迷信偶像极左思潮的矛盾,反映了善良正直与丑陋邪恶的艰苦较量。



          _



          生 命 线 上 最 后 的 冲 刺



          带着沉重郁闷的心情,1972年11月王式廓回到了美院的火神庙宿舍。体病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他像一头受伤的难狮,独自低头舔着自己的创伤,不时昂首凝视。又像一匹识途的老马,壮心不已,志在千里,企盼着奋蹄扬鞭在高原上奔驰。还是在前东壁村里的时候,堂堂中国最高美术学府的教授和大小画家们,只有劳动改造的义务没有画画的权利。将近三年的宝贵光阴就在“阶级斗争”“斗私批修”中虚度。他在给小女儿王群的信中说:“我的业务荒的厉害。現在增加了一天,原来每周一天,这比过去好些,我要想抓紧时间,一方面熟一熟手,另一方面我想多搞点创作稿,61岁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时间不多了。”多么忠诚、多么可敬可爱的知识分子啊!在心力交瘁的逆境中仍然想的是人民,这匹识途的老马,这条老黄牛!谁能看到你这这老共产党员的一片红心!



          如今,总算回到家了,画家王式廓可以堂堂正正的画画了!他要用艺术劳动抚慰受伤的心灵,冲淡噩梦的侵蚀。他要和时间赛跑,作生命线上的冲刺,夺回无辜失去的宝贵光阴。



          于是,1973年暮春时节,王式廓登上了开往河南的火车,忍辱负重,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个月的拼博。



          省博物馆的画家毛本华陪同他到安阳跃进渠的几个工地深入生活。工地都在安阳西部太行山区,崇山峻岭,山陡路险,条件艰苦。领导关心地要他们多休息几天,但他坚决不肯,他掰着手指算日子说:要尽快下去,序幕不能太长了。那严肃急迫的神情,真感觉似乎是要去开展一场庄严的战斗。“这段路程非常惊险,是我一生中所没有经过的。从安阳发车不久就进入太行山,这条路是为了这个工程劈山开路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修成的,路非常难走,特别是越过太行山摩天岭十八盘,(其实有几十个十八盘),汽车经过几十个180度大转弯,悬崖峭壁,路小弯急,十分惊险。车子忽上忽下,路修得不平,车子颠得厉害。车行到下午一点多晕车了,身上的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了两件,心慌脉速,……”(王式廓致吴咸信)



          车开不久,王式廓同志就面色发白感觉难受,他一直忍着头晕、恶心,心跳,大家看他脸色变得腊黄,满头大汗,都非常担心。车途经上寺平村时就停下来,经医生检查,心率达100多次,血压也偏高,大家有点紧张,他反而镇静地安慰大家。一面忙着请工地同志介绍情况,还详细地作笔记。



          日夜陪伴老师的毛本华沉痛地回忆:“王先生在河南深入生活,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月。白天忙着革命历史画创作素材的搜集,还能在劳作中排遣苦闷,到晚上却整夜失眠。我見他不断起来吃“利眠灵”,常常发出低声的叹息。他是一个承受着精神折磨的人,却在沉重的枷锁下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业绩。”



          王式廊起早贫黑废寑忘食工作,27天画了74幅素描油画作品,其间在攀爬的路上、在紧张作画间,高血压、低血糖症状发作了四次。两眼充满血丝,己经是严重透支险象不断了!



          原订结束工作的日子快到了,王式廓给女儿写信说:“我初步计划在这里住到25号左右离开这里到山东去,然后再到青岛和大渔岛等地。请你告诉尹戎生同志,请他代交下月份党费,千万不要忘记!”



          这是王式廓生前最后一封信件,信中关于交党费事特别加有着重点。这位被诬为“特嫌”的“假党员”,背着沉重的枷锁,从心里流出的血是鲜红的!人还没有回去,就怕担误了交党费,太行山还没有下来,心已经飞到辽阔的渤海渔民边了。



          6月22日,计划归期的前两天,他上午为康伍老农画了一幅素描,下午计划为研究《血衣》人物空间关係再画一幅双人像,中午本应休息,但忠厚质朴的老画家,想到即将返京,决定为陪同自己多日的青年画像畄念,于是,中午竟没有休息,又加班工作。



          6点50分,夕阳就要落山,天空泛起一片晚霞,王式廓聚精会神工作了几个小时了,有人又催叫吃晚飯,双眼布满血丝的王式廓最后端详了一下画面,困难地准备站起来,但双腿己经难以支撑他高大的身躯,想往前走,却一下子后退昏倒在画架旁。张纪元立刻去找医生。几分钟后医生赶来的时候,王式廓已经完全昏迷。身上工作服沾满油画颜色,粗厚的大手松弛旡奈地垂在床沿。



          1973年5月23日中午2时整,画家王式廓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正是当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讲话》的日子。在他简朴的床头,人们看到手电筒、硝酸甘油,老花和镜那本划满红线的《讲话》仍压在枕边。



          从胶东半岛奔赴陕北,由延安走到北京,战争的硝烟中,艰辛的岁月里,王式廓一路求索,正当62岁盛年,有能力攀向更高峰的时候,壮志未酬,艺术星空一颗闪光的巨星凄然殒落了。



          茫茫苍穹留下了一条悲壮的弧线。



          历 史 的 使 命 和 生 命 的 真 价 值



          王式廓62年坎坷的艺术人生,证明他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艺术的忠臣。成就王式廓艺术巨匠地位的是他杰出的素描肖像艺术:40年代延安时期的农民头像素描;50至70年代的农民头像写生;和访问欧洲素描写生。



          成就王式廓艺术大师地位的是他40年代的木刻《改造二流子》和60年代的大型历史画《血衣》及其人物造型系列。



          王式廓的艺术,生动深刻地表現了20世纪40至70年代农民的生存状态,是一座20世纪中囯农民的群像画廊,是一首觉醒农民土地革命斗争的英雄史诗。它创造了近代以来人物画的新高度,成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中現实主义艺术创作的经典代表作。



          这一系列深刻表現中国农民的作品,和同时代徐悲鸿、蒋兆和,吴作人、胡一川、罗工柳、董希文、李桦、古元、彦涵等大师的人物画、肖像画、历史画作品一起,共同填补了中国美术史近代以来人物画断档与缺失,开创了现代中国美术史人物画、历史画创作的先河。弥补了中国近代以来人物画的缺失与衰退。表现普通人、特别是表现农民、从蒙昧走向覚醒的新型农民。而不只是神仙皇帝、才子佳人、文人雅士;



          弥补了近代中国美术文化中崇高壮美审美品格、英雄主义豪迈情操及博大人文关怀的缺失,质朴刚毅“大吕黄鈡”悲壮豪情气势的衰弱缺失。



          王式廓一系列表现中国农民的作品,以其艺术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与世界美术史上著名画家16世纪尼德兰的勃鲁盖尔、19世纪中叶法国的米勒、20世纪初德国的珂勒惠支相比较都毫无愧色。王式廓的《血衣》及素描系列和吴作人的《齐白石像》等等都是当代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



          王式廓探索奋斗的一生,不负历史使命,实現了生命的真正价值。他为人民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他的艺术人生反映了一代中国人民的伟大艰辛历史。光荣与成就、屈辱与悲剧、苦辣酸甜的感受,都是宝贵的历史经验。他的艺术道路值得认真研究,他的艺术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王 式 廓 的 现 实 主 义 艺 术 之 路



          艺术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激情、爱国主义激情与深入斗争生活后激发的艺术创造冲动统一融合,画家与战士统一起来,生活岁月的锤炼,苦难悲壮的历史终会造就一批杰出的艺术家,造就一批可以传世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形成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一座高峰。



          王式廓的艺术成就,正代表了一条成功的艺术道路。反映了20世纪中国革命文艺的核心理念与其达到的历史高度。



          20世纪投入反帝反封建革命洪流的艺术青年成千上万,他们是真诚的革命战士,但并沒有最终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只有那些在革命生活历练中能实现战士与画家统一的人,才能走上艺术人生之路,实现艺术人生的理想。



          王式廓正是以终生的探索追求,创造了“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艺术作品。实现了为人生与为艺术的结合,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实现了革命家与艺术家的统一。



          王式廓艺术道路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就是实现了这个“结合”与“统一”。而实现结合统一的关健,正在于他既是一个真诚的革命者,又不忘自己是忠诚于艺术的画家,他能永远保持画家的眼光,能以形像思维创造艺术形像。他能把生活语言、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艺术语言,把生活转化为艺术。



          生活变艺术,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审美理想、不同的创作方法与艺术语言。作为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鲜明的人文关怀和理性精神,强烈的教化色彩,是中国美术特有的文化特征。传统儒家思想、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一种人生理念。儒道互补是他们的共同心态。虽然这种“文以载道”的观念—旦过分强调而绝对化,就会削弱主体意识,淡化、圧抑个性自由。但以历史观点来看,为文艺注入政治热情和使命感,促使文艺家关注現实,特别是在民族危亡的非常时期,促使文艺家忧国忧民站在时代前列,这是艺术自身的功能之一,也确是历史的召唤。



          因此,作为画家,他们可以多方借鉴上下索取,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各种门类、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有的向古典传统开掘,有的向现代艺术发展;有的向诗歌借鉴,有的向音乐靠拢。王式廓的艺术是所谓主题性、情节性绘画。他采用叙事手法与文学联姻、向戏剧借鉴,然而却并没有沦为文学的奴仆、戏剧的附庸。他从文学家的角度结构画面、寻找能反映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特定的瞬间时空,以静态的空间表现动态的时间。表現沸腾的斗争生活图卷,也记录人们心灵。以戏剧的眼光,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眼光,体验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肢体表情,又以生动的視觉艺术绘画语言,塑造刻划人物,体現深刻的绘画主题。因为他自始至终都丝毫没有忘记,“造型艺术是视觉艺术,主题思想是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来体现的。”(王式廓 )所以,王式廓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研究欧洲現实主义艺术传统,又吸收俄罗斯19世纪巡回画派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经验,结合30年代左翼文艺到延安革命文艺的新经验,切身体验,逐渐积累、综合发展而形成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



          在王式廓看来,生活变艺术,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生活現像中正确地选择题材和深刻地挖掘提炼主题思想。一是从生活中概括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



          绘画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是依靠形象说话,凭借艺术形象抒情达意。而形象必须是鲜活具体、有生命有情感的,不能只是简单的象征符号、只是概念的图解。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创作了大量的抗日宣传图画,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但是面对一次次的作品,他总是感到不满足,觉得这些作品是概念的简单庸浅的图解。“是标语口号、是公式化的。”,不能表达他对事件与人物的深刻感受、对内心的强烈冲击。“标语口号公式化的创作使我发生厌弃”,这种思想,这种不满足,是他一生探索艺术的动力,是他顺理成章契合《讲话》精神的原因与基础,也是形成他艺术为人民的艺术覌、現实主义艺术创作观的核心。



          因此,他强调绘画也是“人学”,他强调深入生活;强调研究人;强调用画家的眼光观察提炼生活;强调艺术形象体现主题;注意研究形式美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强调让人物首先在自己心里活起来;强调画品体现人品,“从水管流出的是水,从血管流出的是血”;强调“在做画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形成王式廓一种带有体系性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理念。



          回顾1949年初徐悲鸿的感概确实很有意义,它使人们能够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坎坷之后,重新反思新中国美术事业60多年所走过的道路。尽管“以陕北解放区为起点”的“新中国艺术”,后来在发展中有过曲折和种种磨难,出現了许多痛心的事和问题,甚至被“四人帮”摧残得体无完肤,破坏殆尽。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从三十年代左翼美术、解放区美术到新中国美术的传统中,确实始终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合理內核:如提升艺术家的历史文化担当、艺术创造的职责;如艺术家真诚追求画家与革命家的统一;如强调深入生活,获取感情的充实艺术的灵感创造的原动力;如追求艺术的鲜明时代精神与浓郁的生活气息;如追求艺术的民族色彩地方特色;如追求画家形象化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等等。徐悲鸿等大师们当年折服的正是这个内核,我们今天应该珍視继承发展的也正是这个内核。



          相反的,美术事业在发展中出現的许多问題、失误、挫折、失败,也正是因为违背了这个合理的内核。



          当国家己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本应调整观念,克服过分意识形态化把文艺完全当成工具的观念,改变单纯要求文艺为政治服务、为政策服务的方针,扩大艺术的审美功能,尊重艺术规律,明确文艺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思想;相反却以阶级斗争为纲、持续要求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甚至为具体政策服务。不断批判封资修,批判人性论人道主义,由此,助长伪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泛滥,导致了題材决定论、公式化概念化千人一面作品的泛滥,从而压制了文化多元、艺术多样化的发展,扼杀了形式的探索创造,磨灭了创作个性,形成一套新的八股,一种僵化的艺术模式。恶性膨涨到极端,最终更被“四人帮”改变成为文化专制的手段,视文艺为奴婢式的“驯服工具”,几乎葬送整个民族的文艺事业。



          统观王式廓四十年现实主义艺术求索成功之路,恰是体现了这几十年革命美术运动的“合理的内核”。《改造二流子》《血衣》及一系列素描作品正是代表这“合理内核”的精华部份。而他晚年思想认识上判断上的某些失误,恰是反映了特定时代的局限,反映总体文艺政策的偏差与失误。



          前辈们足迹中留下的历史经验是宝贵的,人们应该珍惜,万万不要在倒洗澡水时把孩子也泼掉;民族的不幸换来的血泪教训更是刻骨铭心,人们可以原谅,但永远永远不能忘记!



          这就是王式廓风雨艺术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这就是巨星从升起到殒落的弧线告诉世人的真理。



          回 望 星 空



          王式廓,穿一身宽大的土蓝布工作服,超大的衣袋里揣着小油画箱,平凡得像个农民,朴实无华,是扎根大地的一棵松;



          王式廓,把事业当成生命,为艺术鞠躬尽瘁,真诚得有如虔诚的信徒,忍辱负重,死而后己,是茫茫苍穹的一颗星。



          艺术星空,群星闪烁,艺术多品种,峰外有高峰。王式廓并非十全十美,也非独一无二。他只是最大限度地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艺坛贡献了一抹浓重的色彩。



          素描巨匠,艺术大师,艺术的忠臣,人民的好儿子。他高高地定格在艺术星空,越是夜色深沉,越能显現出他闪亮的光辉。



          闻立鹏 2011年5月23日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73(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