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物画创作思考

      作者:汲平2011-10-31 15:15:00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画画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也是一件很累很苦的事,画一幅又一幅,不断创作,不断动脑筋,不断又有新的想法,思索总是伴随着自己,欢乐是暂时的。不甘心踏步走,想方设法地开阔眼界,提高修养,不断地探索和追求,不断地督促自己,这样,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思考了一些问题。



          一、生活



          对生活的理解:生活是什么,作为画家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是生活,人一天的活动、吃饭、睡觉、工作、生病、接触人、接触事等等酸甜苦涩,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坑坑坎坎,情感的起伏变化等等,这都是生活。生活这个词含义十分广泛、深奥,决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去体验生活,到生活中去搜集创作素材这样的概念。画家本身就在生活中,创作的源泉也就在画家的生活中。



          生活与情感:在生活中,情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这是因为生活也是千变万化的。画家用眼睛审视生活是第一位的,当不同时间、不同外部环境引起情感变化时,所看到的物象对心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生活引起情感的变化,情感离不开生活,画家在生活中创作,创作也是画家的生活,生活中不断地有新的感悟,创作中画家在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



          生活与创作:创作的过程也是生活,在生活中画家不断地创作。我们应该认识清楚,生活与创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在以前有这样一种创作方法,即先定题材,然后到某地搜集形象,回来后进行创作。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已搜集好的素材再创作。这是一般常用的方法,其弊病是,掩盖了画家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只是为某种功利而作画。创作的方法应是多样化的。画家在生活中感悟人生,在人生中寻找自己,把自己对生活的情感用绘画这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创作。



          生活与视觉:平时的生活总是和人打交道最多,这就需要画家善于观察人,用心去感悟人,研究人的外形、特征、肤色、装束、言谈举止以及性格。从自己的认识出发,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评判审定表象和内心,寻找有规律的形式和特点,从而可以直接引入创作中去。



          生活与造型:造型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画家创造出来的“有意味的形式”。临摹、写生,都能够提高造型能力,但别忘了生活与造型的关系。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总是和造型相遇,自然界中的动物、人物等等,都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作为画家不能熟视无睹,要善于体察、鉴别、感悟、分析、发现。虽然不是纸上作画,而心中都在作画,久而久之,会产生意外的惊喜。



          生活与修养:创作格调的高低,取决于画家的个人修养。修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注意在生活中提高。修养不是表面的,而是内心的,应表里统一。生活里时时处处都可以提高修养。文化修养、人生修养是画家从事创作的基础。会读书、会看画、会体察、会感悟,都是提高修养的途径。画家更需要的是艺术修养,具体一点,就是绘画修养。有的人不注意培养自己真正的艺术修养,画了一辈子的画,一年不如一年,最后还是个“艺盲”。



          生活与审美意识:美是什么,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是个美学问题。我所说的是生活与审美意识,画家应在生活中把创作的心态放进去,在审视事物时,发现与自己情感相通的形式美,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大到无边无际,一棵小草,一块石头,一个小孩或一位老人等等,各式各样,其中都能发现美的形式,从而使脑海中产生创作的欲望。



          关于外出体验生活: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学院里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或者是画家独自去异地采风。对学生来讲有其教学意义,和画家相比其共同点是基本一致的。到异地去,走走看看,画些速写,拍些照片,和当地人接触,触景生情。我们且不必评论是走马观花,还是浮光掠影,或是猎奇形象等等,在短短的二十几天里,这本身就是生活。有心人在这时间内同异地人和景的碰撞产生情感上的变化,通过视觉的感悟,总结出自己的认识,找到自已表现异地风情的视角点、形式、色彩和情调。这情感就是创作之源。当然,有人对这种形式持不同意见,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当你被动的下去考察时,就不可能产生什么深刻的感受,但这也不等于就没有生活。



          二、选择



          自然中选择:悠悠时空,宇宙无量,而人的生活空间、活动的范围却是有限度的。人的活动,自然界的寒暑变化,风来雨去,茫茫无垠,作为画家一定要有选择,在自然中选择,在人群中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画的物象,选择最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物象。



          寻找意象:古人最讲“意象”,齐白石给“意象”的定义是“似以与不似之间”。我认为他只说对了一半,把”意象”规定的太如此这般了,就限制了画家的想象力。我认为“意象”就是能充分表达画家情感,表达胸中之意的“象”,就是意象,也可具象,也可夸张,也可变形,也可似又不似。但有一条是不能脱离的,即具有中国艺术精神。平时生活中看到许许许多多的人,也接触人,在创作实践中也画人,这就要求画家发现和创造理想之象——“意象”。画画多了,有时下意识地在构形中产生最能表达自已心境的闪光点,此时画家就要善于抓住它,并生动地表达出来。只有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研究, “意象”就会更加完善、充分。“意”到了,“形”也就准确了。



          宏观与微观:想大的,做大的,大气势,大心胸,大山,大水,大江,大河,绘画之含量大,咄咄逼人之势,霸悍之气,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以前我们是大的不敢想,小的看不上,总是平平的,被动的。借助科学,向着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迈入。我看到一本自然科学的书,介绍植物的细胞,用显微镜拍摄的图片,当时看了之后,非常震惊,每幅图片都是一幅美妙的具有强烈形式感的图画。微观世界太美妙了,绘画大有借鉴之地。微观的东西太多了,画家要善于发现。



          个性与典型性:个性与典型性在我国的文艺创作中是讲得最多的了,几乎笼罩着整个艺术界。个性与典型性在创作中很重要,要画家表现自己情感的集中点,但搞僵化了就会起负作用,打着个性与典型性的幌子,概念化,生搬硬套形式,虚虚假假,破坏了艺术的真谛。对于个性与典型性,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再认识,再研究。具有现代意义的个性与典型性已不是以前常谈的那种类型性了。



          寻找情境:古人极讲“意境”,专门论述意境的文论也很多。古人山水画的意境最浓,其感受是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是一种平和的美感。而情境则不然,“情”是和人相合,“境”是与自然相合,“情境”是画家自身对社会、对人、对自然所表现的一种自律性创作。有时我们也常讲“情调”。人的生活中常出现“境”与“情”、“情”与“调”的融合。



          三、造型与形式



          造型观念:新的造型观念,往往建立在最新思维意识的现代文明基础之上。只有思想观念现代化,才可能接受现代潮流,接受现代艺术,也才有可能找到或形成自己新的造型观念。具象造型、意象造型、抽象造型,它们只是造型的表现形式,它们也都含有不同的造型观念。就具象造型来说,由于造型观念的不同,可以画得很陈旧古板,也可以画得很现代。因此我们对造型应有深刻的理解,逐步形成具有现代意识,现代审美的造型观念。



          造型意识: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哲学常识,而意识在绘画上却决定着造型,造型意识就是造型的灵魂。每个人都有意识,它是一种信息传递。画家的意识中总是和形象较量,如,从客观对象的直接感知而得到一种有意味的造型形式,这种意识往往是潜在的、天生的,其审美趣味独特,人趣、物趣、天趣浑然合一。



          现代感:新、现代、现代感,对青年画家来说是一直追求的目标,但对现代感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如何,就很难说清了。新、现代、现代感,要论述清楚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做到的,只是提出这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中国人物画如何出新、出现代、出现代感。很希望同仁们研究这个问题。



          因势利导:人物画创作中的造型和构图形式往往会出现开始的想法和后来的结果不一样,绘画过程总是有变化,有修正,其实这倒是一件有趣的事,画家自身的情感也是不断变化的,新的想法不断地产生,在这种情况之下,画家要善于因势利导,开动脑筋,从中可以发现意外偶成的好效果。



          造型风格:每位画家都应有自己风格化的造型,这种造型是从生活中来的,从自己的实践中来的,从自己的艺术情感中来的。风格化的造型是画家人生体验的结晶,也是人物画家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造型风格化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形象僵化、概念化。造型风格化的名家、大师国内外很多,平时多注意研究才是。



          形式风格化:纵观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形式一脉相承,程式化很强,而现代的西方绘画却有大量值得借鉴学习的优秀画家及作品,如:克利有克利的形式,克里姆特有克里姆特的形式,等等。对于形式风格化,每位成熟的画家都应加强研究,不断地总结,使自己的艺术语言、情感符号有规律可循,构图形式既有变化,丰富多样,又有自己的规律。



          “邪门”思维:绘画是什么,绘画就是“邪门”,绘画就是搞些旁门左道,“邪门”歪道。美术这东西如靠一般性的思维观念,正正经经的是不成的。创新、出新,是每位画家都力求的目标。我很提倡“邪门”思维,别人不敢想的,我想,别人不敢去做的,我大胆探索,大胆去想。“邪门”思维从哪里来,靠灵性的发现,干什么都和绘画联系起来。只有不断思维,不断地实践,就会不断发现“邪门”的东西,高别人一招,先人家一步。



          四、风格



          地域风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的不同,人情风貌也就不同。不同地域的画家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地域风格。古时有南北宗,吴门画派、浙派、海派、岭南派等。现在也有许多以地域为标志的绘画风格,其因就是一些群体画家组成了整体绘画面貌,形成有特色的绘画流派。当今画坛,作为有地域性的画家该力求形成自己的地域风格,这样的画家多了就会组合成共性,形成势力。画家也应该自由地组合成群体进行有益的艺术活动,进行不断的创作。



          本体显露:在地域画家群里,自我精神的独立,自我精神的孤傲是十分重要的,绘画一定要有纯粹的自我精神。借鉴学习也是要融汇到自己本体精神之中,绘画语言、形式构成、造型手段等等都强调自我精神,强调本体显露。



          技法探索:技法是绘画中最直接可视性的语言。具体说来,技法和内容相关,技法和工具材料相关,技法和表现形式相关。最重要的是和画家自身的情感直接相关。情感和技法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情感孕育着技法,技法的探索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向其他艺术的借鉴和参照。



          技法的独立化、体系化:画家要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技法语言和技法独立的风格,而且有自己的体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难的。技法独立化、体系化,就是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有规律可循的、可教学的体系,这是画家最向往的。如果达此目标,那将给中国美术增添新机。



          造型的稳定性:一位成熟而有风格的画家,造型的稳定性也是标志之一。画家在造型上如果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稳定的造型,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今天模仿这个人,明天模仿那个人,就是没有自己,我想谁也不愿意这样。画家要在创作中摸索出自己的风格造型,并且相对地稳定一个时期。风格化的造型是画家情感和人生体验融合而成的,是更高、更深的艺术表现,决不是概念化的东西。稳定的、风格化的造型是不容易得到的。西方有很多这样的绘画大师,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研究他们,从中得到启示。



          题材相对集中:作为画家,虽然是什么都可以画,但是如果今天画天南,明天画海北,后天画中州,是不会有深刻感受的,其绘画形式也是表面的,无精神性可言的。一个人的情感流动和体能都是有限度的。就绘画本身讲,画家所能达到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成熟的画家会有所选择,知道自己最适合画什么,对什么最有感情、最有感悟,所表现的题材正好是自己的优势,内容与形式完善、充分、深刻,别人难以企及。



          力求别开生面:风格相对成熟的画家不能总是老套路,这就要求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在相对稳定的风格中力求别开生面。



          五、看画



          看古画:学习传统绘画是画家成长的必经之路,不了解不学习传统绘画,就会给以后创作造成很大的缺憾,画家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是非常值得的。成熟的画家回过头来,再学习、再看古画是一件重要的事,更会有新的体会和感受。怎样看古画是很有讲究的,有的人看不进去,走马观花,有的人却常看常新,总会从中悟出一点妙理。学习古老的传统中华艺术,也是我们的创作的源泉之一。



          看西画:西方绘画确实和中国画不同,是两种不同的体系。然而西方绘画供中国画吸收的营养却十分丰厚,尤为是中国人物画方面。西方绘画对人物的描绘无论从哪些方面讲都是中国人物画的老师,多看一些大师的作品,特别是印象派和现代绘画。如何从中吸收、借鉴,那就看每个人的角度和需要了。



          看西方现代绘画:西方现代绘画对中国画的影响和冲击是极大的,直接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因此,不研究西方现代绘画是不行的。既要认真看、认真研究,更要多学习,重要的是“悟道”。研究西方现代画家是如何把艺术情感贯注于作品之中的,为什么色彩是那么明快、强烈、震撼,为什么形式那么多变、美妙,为什么技法千变万化,等等,都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



          看当今中国画:对当今的中国画坛,不论是人物、山水、花鸟都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清楚的认识,有明确的看法。对主题性的创作、表现主义的自律性创作、现代抽象型的绘画,以及遵循传统之道的正统中国画,都应该深入了解和分析,研究其现代意识和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在绘画中的体现,把握中国人物画发展的脉搏。



          看自己的画:对于一个有风格而且相对成熟的画家,一定要时常研究、分析自己的画,把自己的画放入整个中国画坛中,找一下自己的位置,给自己排一下座次,认识清楚自己的长处及短处。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更新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绘画、生活、时代:生活离不开时代,绘画离不开生活,时代又是生活的体现,三者紧紧扣在一起。生活紧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人的衣、食、住、行都体现时代感,人的观念也随着时代在变化着。绘画之源又是生活,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想其中之妙就是这个意思吧。



          新、精、美:这是品评、衡量绘画表现形式的标准。新,即是有新意,有情思,有现代感;精,即是功力深厚,技法娴熟,气韵生动,灵气焕发,远看其有势,近看其有质,显示出良好的绘画能力;美,即是形式美、色彩美、造型美,多样统一,谐调对比,视觉上有冲击力和使人有美的享受,使情感能引起震动和共鸣,表现出良好的绘画修养。每位画家都应把自己的作品画得新、精、美。



          灵性:即灵感和灵气。一个画家没有灵性,就会变成画匠。灵性是天生的,又是后天的。培养自己的灵性,是画家必须要去做的。灵性体现在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中,更表现为绘画作品中的一种灵动的气韵,是对纯粹性的绘画语言的探索。



          悟性:作为画家”悟性”最重要,“晤性”几乎决定着你艺术事业的前途。什么是“悟性”?“悟性”能不能培养?我认为“悟性”就是“体悟”“感悟”“察悟”“领悟”“悟道”,在漫漫的人生中,在艰苦的创作实践中“悟道”,从而培养自己的“悟性”。看画、读书、写书法、参加讨论会、和朋友侃大山等等,都可“悟”出些什么,也可提高悟性”,更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创作实践来提高“悟性”。



          视感:每个人都有视觉的感受力,然而画家的视感犹如生命。画家对事物的视觉感受力是特别的,人们看一棵树,看一座山,看一个景,画家感受到的是形式,是造型,是色彩,是情调,是美的趣味。对各种物象做深刻而细致入微的视感分析,从中”悟”到更高层次、更高格调的造型意识。



          心感:通过视感到达心感。人趣、物趣、天趣合一,遣兴、寄意、明志,情感和物象的交融,在心里生成“有意味,有韵律,有震撼的绘画形式”而进入状态,全心投入,心感则能升华。欲望和冲动达到非创造不可的时候,这样产生的作品内涵和形式一定会是完善的。



          如此等等,在人物画创作中我思考了许多问题,但还是漏洞百出,不深刻,也不全面。



          作为教师和画家,首先应该做到身体力行,不断创作,在创作中不断地探索、总结,永远不满足现状。对自己的画要百般挑剔,思考问题,始终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清楚自己是在做什么,清楚自己是在什么层次上。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美和美的形式千变万化,这给了画家无限的创作空间。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认为自己不行了,路就在脚下,让我们扎扎实实地走下去。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79(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