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5-17 11:37:02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 人大代表王西京的亲民情怀
提起王西京,人们更多想到的是他的画家身份以及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斐然成就。从王西京的画里倾情表现的众多历史人物中,人们可以看到,王西京对传统文化中中国文人的风骨精神有一种内在的难以割舍的情节。中国的传统文人和有志之士,历来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现实中的王西京,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时刻也不敢忘记自己的责任,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十年中,王西京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关心国计民生,提交了多份具有现实意义的提案。画家王西京,在追求艺术理想的同时,更是兢兢业业地当好人民的代言人。王西京在全国人民大表大会上提交的议案涵盖了法制建设、住房、食品卫生、基层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他仔细地倾听人民的心声和呼唤,忠实地表达人民的愿望和需求。这位亲民爱民的知名画家,用十年的切实行动,展现了一位现代艺术家的崇高情操和高尚情怀。
关注下一代教育问题
出身穷苦、曾靠在建筑工地做苦工的稀微报酬完成了自己学业的王西京,如今虽然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画家,但时刻不忘百姓的疾苦。说起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等问题,王西京感触良深,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因为户口的影响而无法正常就学、家庭贫困学生入学难、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受歧视的情况普遍存在。在一些农村地区,学校由于没有经费,教师和学生在危房中上课,学校负债累累,教师工资无法正常发出,学生家长负担过重,部分学龄儿童辍学在家等等情况,令王西京忧心忡忡,倍感沉重。为此,王西京根据自己了解到的大量事实,奋笔疾书,向人大提交了关于修改义务教育法的议案。在提案中王西京写到:义务教育当时普惠性教育,每个适龄儿童都应当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向,要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当重点向贫困教育的农村和城乡贫困学生倾斜,扩大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范围。王西京认为,义务教育的免费教育如果全国一步到位有困难,应首先免除贫困地区乃至整个农村地区学生和城市低保家
庭子女入学的杂费,让义务教育这个涉及人群最广、受益人群最多的社会公益事业真正实现没有盲区。王西京还对修改刑法,增加刑事诉讼法管辖内容等法律的修订提出了重要议案。十年中,王西京向全国人大代表委员会提交了多份议案,其中大多被全国人大予以立案。对于法律的人性化追求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等等议案的提交,其实是王西京作为一位人大代表对于人民利益的不懈追求。就像他用画笔为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一样,他用自己辛苦调研作出的议案实现着一个人大代表的价值。密切关注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在房价飞涨的今天,历尽生活艰辛的王西京深知普通老百姓要住上房子的不容易。他清楚地看到,住房商品化使大量需要解决住房问题的群众被裹挟加入购买商品房的行列,相当大一部分中低收入弱势群体家庭因为暴涨的房价而不堪重负,甚至有一些家庭被排斥在了市场之外。人民群众对房价不满,社会也因此出现了不稳定、不和谐因素。调研中他发现,经济适用房因为没有切实解决住房的分配和监督问题而出现了很大的漏洞,造成不该享受经济适用房的人以此牟利;而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商获利少等因素,经济适用房占住房供应的比例在原来就很低的情况下继续萎缩,这一切,都在严重影响着群众的生活。 针对这种情况,王西京提出了关于妥善解决城镇百姓住房难的“三改惠民”方案。他建议国家宏观调控的宗旨应该由原来的“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改变为“减轻人民负担”。另外,他还提出,要把“成品房”作为住房供给原则;改变房地产开发商垄断的局面,支持非赢利性社会组织机构介入住房房地产开发。 采访中王西京说,百姓住房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民生人权的大问题,住房负担过重已成为危害民生的突出矛盾,应当重视,及早解决。只有实际的开展惠民活动,才是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他希望在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基础上加入“三改”的内容,建议可以选择一两个省市先行试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广。食品卫生、林业工人的生活状况、福利、保障等等都是王西京关心的事,在他的意识里,群众的事情就是他这个人大代表需要时时刻刻密切关注的事情。他为了这些事情实地考察、深入群众,认真地作好议案。当好人民的代表,王西京从来不敢松懈。
思考人文资源的开发,造福人民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正如他在关于陕西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专著《开源》的序言中写到的那样:
“从小就浸润在长安古城的文化圈子里,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深深的触动过我幽隐的灵魂。”王西京对西安这个历史积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的古老城市和陕西这片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份感情,促使王西京思考着怎样去把古老的资源从潜能转化为显能,从而利用其创新的能量去造福人民。 王西京深情地说,“常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秦地长安有着那么多的历史遗存与积淀,有着那么多大自然所赐予的瑰丽景观,诸如茂陵石刻、水陆庵壁画、法门寺佛学、洽川湿地、太白冰川、黄陵风水、长安画派、长安鼓乐、秦腔戏剧等,但总感到缺少开源浚流上的科学思路,缺少品牌打造的前瞻性创造作为,因而就安于现状而坐困一隅的现象多有存在。”出于保护与开发好陕西的人文资源的责任感,王西京梳理出了许多在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上的死为火花与思路。 在黄陵开发建设的思考中,王西京特别注重祖庭圣地的文化灵气。他认为,黄陵的建筑处处都应当暗含文化因素的存在,在具体的开发上要考虑到景观、人文、风水与时代的协调,在诗化与哲理化的对立统一中,寻求生态建设上的最佳方案。在他的心目中,黄陵应该以一个古今中外相见长的现代化人文景观圣地的形象崛起。王西京用他画家独有的诗情画意,为黄陵的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山水相融、历史与现代交汇的画卷。 对于西安中国文化博览园建设的构想,王西京则很有气势地提出要打造陕西文化产业的新航母。他构想的建于汉宣帝杜陵塬上的西安中国文化博览园,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独特性和效益性,能够绵延传统、拓展新生活的品牌性皇家园林式产业园区,他希望建成后的文化博览园成为古城西安的一个标志性亮点。 茂陵汉节的复活、古城林苑民俗村建设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都是王西京东奔西走、临界运思而成的智慧结晶。当他漫步在汉唐古迹,抚摸秦砖汉瓦,他奇特而绮丽的构想源源而出。对这个城市深沉的爱恋,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热爱,使王西京在不停地思考。让古老的资源焕发出新的光彩,给人民带来实惠,使他的思考和思想想要实现的终极价值。 铁肩担道义,这也许是对王西京十年人大代表的最好写照。“笔墨当随时代”,是王西京作为一名知名画家的永恒理想;淡泊名利,忧国忧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原则,挥如椽巨笔,针砭时弊,谏言献策,为老百姓“鼓与呼”,则是王西京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终极追求与使命。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