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迎春 豪气之才情 精湛之笔墨 ——记著名画家王迎春

      作者:汲平2011-10-13 09:21:04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女画家王迎春以人物画驰誉中国画坛。因受过长期的专业训练,笔墨功底扎实,技巧娴熟精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她善于从中国古代绘画和西方现代绘画元素中吸取营养,特别是能将传统山水技法运用到现实人物画的创作之中,力求做到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她笔下的人物或奔放、或细腻;构图精妙,内涵丰富;画面浑厚苍茫,大气磅礴。品读她的作品,让你能从美的享受中领略到崇高与豪迈!

          ---推荐语

          人物画寄托了画家对人的思考,反映了人的生命和精神的存在。展露了所处时代的重大变革、精神面貌和风土人情,体现了画家对当时社会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画家的自觉精神和使命感。著名画家王迎春以融合中西的全面的艺术修养,雄健娴熟、富有魄力的笔墨技巧,丰富着人物画的内涵,拓展着人物画的表现力,创造性地推进着中国画的发展,以其鲜明独特的风格面貌在中国画坛上占据一席之地,是当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1942年王迎春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家里墙上的年画,窗户上的窗花,衣柜上的漆画,寺庙中的神像、壁画,都从点点滴滴注入到她的血液中,成为她艺术的启蒙。上小学时,几乎学校所有的墙报、黑板报上的图画都由她来画,曾入选全市小学成绩汇报展。

          1958年附中二年级,年仅16岁的王迎春根据下乡的真实感受创作了一套以农村妇女参加劳动为题材的四扇屏,题为《四女图》,发表于《陕西画报》,从那时起就反映了她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和对妇女人生的关注。

          王迎春艺术感觉和笔墨造诣富有才气,在西安美院时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不仅打下了扎实而深厚的国画传统底蕴,而且素描、速写过硬,水彩画、油画、水粉画也能比较自由为之。她利用一切机会汲取营养,提高技艺,善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20世纪70年代是王迎春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的时期。她充分发挥自己驾驭大画的能力,直接落笔勾图,敢于纵横捭阖、大刀阔斧地经营画面,整体布局刚健有力,造型生动准确。油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参加1972年全国美展,国画《挖山不止》入选1973年全国美展,都发挥了现实主义的优点,人物塑造都很有个性,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分发挥了国画、油画的自身规律,是典型的时代写照。

          1978年王迎春和爱人杨力舟一起考入中央美院攻读国画系人物画专业研究生,有幸得到我国20世纪杰出的国画大师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刘凌沧诸位教授的亲自指点。艺术的眼界大大开阔,他们开始寻求艺术表现的新突破,开辟艺术道路的新里程。他们认为把造型本身意象化,是中国画人物画绘画语言的精髓,于是他们开始形式上的尝试。1980年二人合作的研究生毕业创作《黄河在咆哮》,不但获得“叶浅予奖学金”,而且在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延安时代的美术家蔡若虹感叹其为“力量的美,征服自然的美”。画面采用了俯视角度,突出了一往无前的气势,既借鉴传统水法笔墨的运用,又发挥坚实的塑造人物形象写实能力,构成宏伟的气势,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一扫传统人物画的柔弱之风。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王迎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在写意人物画的探索上进一步加深,便是四年后创作的宏幅巨制《太行铁壁》。它与《太行浩气传千古》画作都是基于生活的体验。早在“文革”中,他们先后两上太行山,了解到在太行山区八路军办事处、朱德和彭德怀等八路军、民兵进行革命斗争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刚粉碎“四人帮”,他们即创作了以太行山为背景的朱德肖像画《太行浩气传千古》,朱老总神情坚毅地屹立太行群峰之中,该作参加建军50周年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太行铁壁》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金奖,并获北京市建国35周年文艺作品荣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文艺评奖活动的大奖。《太行铁壁》画面上矗立着一组抗日军民的群像,他们背靠坚石,人即山石,山石即人,太行山与抗日英雄浑然一体,组成一面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这幅画将山水画技法吸收过来,运用大斧劈、小斧劈笔法,富有雕塑感,以象征性手法,纪念碑式地刻画塑造人物形象。作品以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及艺术创新的成果得到美术界内外的好评。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的艺术流派纷纷涌入,中国艺坛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王迎春开始有意识进行风格独立的变革与探索,尽量发挥自我,从艺术上开拓更广阔的领域。这一时期,王迎春画了一系列几何构成的水墨人物画如《农乐手》、《思》、《慈母手中线》等作品,在水墨的肌理上尝试。画面上几何切割的组合与前期作品的刀削斧劈一脉相承,又与西方立体派的分割构成暗合。

          20世纪90年代,王迎春从色彩与水墨的交汇上进行了艺术上的尝试。创作的彩墨画《喜盈门》加强了色彩的成分,以墨线勾勒人物轮廓,以红、黄为主基调的色块将画面分割出块面,继续延伸构成因素的探讨。夸张变形中有笔法韵味、光色变化,烘托出热闹红火的喜庆气氛。形成一种整体的和谐,展现了她高超的技巧。

          步入新世纪的画家王迎春又完成一组四幅的《同在春季》和《慰安妇》,延续自己一贯的人文关怀的主题内涵,无论是写实手法,还是变形处理,均是自身风格的完善和表现领域的拓展。

          对于生于晋,学习于秦的王迎春来说,对这片养育了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高原充满了热爱,这成为她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和不竭的源泉。既创作有《农乐手》、《喜盈门》、《慈母手中线》、《金色的梦》、《圆梦》等大型作品,《金色的梦》、《圆梦》分别入选第七届(获铜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也画有大量的以活泼可爱的放羊娃、回娘家的小媳妇、纯朴的老汉、羊、鸡等为主角的小品画。尤其他们在“羊”的技法处理上,成为继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等之后,具有典型性代表的画家。王迎春用没骨画法,用笔墨的虚实来体现立体和空间。注重黑白灰节奏和对比,另用特殊技法画出丰富多变的肌理,毛的质感表现得充分而可爱。这些画作既可以独立成篇,各具风采;又可巧妙相合,气脉相承,使观者陶醉于她营造的一种田园诗意中。王迎春致力于画鸡,发挥了她的笔墨功力,用粗线条与色彩融合,具有活泼泼的生命力。王迎春还擅长画山水画。2001年5月和杨力舟合作画一幅焦墨山水画,比较现代,构成因素运用自如。2002年为全国政协创作的一幅宽8米的青绿山水《山河颂》,秉承唐宋青绿山水遗风,力图展示传统的优越性。作品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致、绚丽的色彩,描绘了祖国山河壮丽雄伟、灿烂辉煌的景象。作品采用传统的勾勒法,以浓重鲜艳的青绿重彩为主调,洒以金粉和粉色,产生光彩夺目的强烈视觉效果。画面设色从属于运笔,以沉着轮廓皴擦为基础,使得色块相融,质感和立体感凸现,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作为人物画家的王迎春先生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中漫步,面对已往的艺术成就,从不停滞或自鸣得意。近20年来激情满怀不断地融入新思维,创造新形式,艺术生命蓬蓬勃勃,十分可喜,而且不断地涌现出许多好作品。虽然她的艺术触角在不断出新中,但是总的风格仍然十分鲜明,有种一以贯之的主线,即对人性的关注和揭示,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衷情,一一在画作中流露出来。从宏篇巨制到咫尺小品,她都给作品注入丰富的内涵与可贵的精神。数十年创作出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总体格调雄健质朴,大型绘画突出象征性、纪念碑性的史诗般壮美风格,小品画则高雅优美,以抒情特质见长。时代的生活再现,个性化的典型艺术形象塑造,组成王迎春艺术世界的瑰丽画卷,其细腻真挚的情感与多元丰富的造型特征映照着时代的风貌。其与时代同步的不懈革新追求,显现出强烈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这也必将促使其依然以旺盛的精力和年轻的创作心态向更高更远的艺术境界飞越。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51(s)   8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