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沙巾帼 沙海写笔墨人生

      作者:汲平2011-10-08 14:02:02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1974年春,年仅16岁的边兆芳读完了初中,因为家境贫困,只能回乡务农。那个年代她所在的公社正积极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在“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的荒芜人烟的沙窝窝——大水湾成立女子治沙连,瘦小的边兆芳听到这一消息,步行30公里来到了公社,报名参加了女子治沙连。当边兆芳和50多位姐妹一起肩上扛着铁锨,背着铺盖卷,或三个五个一伙相跟着,或十个八个一群簇拥着;或叽叽喳喳地说笑着,或嘻嘻哈哈地打闹着,一路欢歌笑语地来到大水湾时,眼前的荒凉景象令她们震惊了:西部和北部连绵不断的大沙梁,像条条卧伏的黄色巨龙;南面和东面,全是沙丘起伏的荒漠碱滩,不见树木、也不见草,空荡荡、黄茫茫,似从无人迹之地。更没想到的是,住处只是几间破破烂烂、穿风漏气的柳笆庵子;锅灶是露天里用草皮垒的毛毛草草灶台……

          边兆芳虽然生在贫困的农家,但她自幼刻苦好学,尤其是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校里,她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小书法家”,来到连队后,环境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她的兴趣和爱好却丝毫没有改变,她把写字作为自己业余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暑去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边兆芳家境贫寒,为了练习写字,她省吃俭用,把家里给的零花钱几乎全部买了纸、墨、笔等书法用具。一次,母亲从20公里外来连队看望她时,特意给她带了20个鸡蛋,让她补补身子。可母亲走后,她请假到供销社卖掉了鸡蛋,买回了笔和墨。贫寒的家境给她的钱远远不能满足她练字的需求,她就以沙盘为纸,柳条为笔,任意挥洒。初到大漠时,除了漫天飞舞的黄沙,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海,中途休息时间,想找根木棒、枝条练笔都难。边兆芳毕竟是边兆芳。没有树枝,她就以手指为笔,在大漠苦苦练笔。细嫩的手指怎能经得起黄沙的磨损,没几天,手指便开始褪皮发炎、红肿,每画一笔,都是疼痛不已。中指发炎了,就用食指练,食指红肿后,接着用无名指练……有时,疼得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就跑到远处寻找一个沙梁,用锨把去写。空余时间,别的女孩子做手工活时,边兆芳却想方设法去寻找写字的工具。直到两个月后,树苗陆续运进沙漠。于是,她便以一些废弃的树枝为“笔”,抽空继续苦练。

          她练字像入了魔,白天不管走到哪里,手里总是拿根柳条,利用业余时间,哪怕是三五分钟,也要在田间地头练上几笔。晚上回到连队,小黑板和连里不用或废弃的纸张都成了她的“宝贝”,稍有时间,就拿出来练上几笔。一位家住城里的公社干部,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从城里为她带来了几本颜、柳、欧、赵四大书法家的字帖,她如获至宝,欣喜若狂,喜悦的泪水如断线的珍珠,激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从此,几本字帖成了她无言的“老师”,她反复临摹,如痴如醉,逐步掌握了字的间架结构和名家的书法风格和技巧。边兆芳姐妹们稚嫩的身躯如同大漠中的细柳,顽强地抵抗着风沙肆虐侵袭。她们经历了用语言难以述说的艰难困苦,用汩汩汗水和打满血泡的双手在浩瀚的沙海中染出了一片片绿色的生命,也铸造了她们坚忍不拔、万难不屈的性格和奋进精神。为此,她们的英雄女子治沙连扬名四海。寒来暑往,荒漠变绿洲,边兆芳也收获了青春和事业的硕果,她不但荣任了“英雄女子民兵治沙连”连长,并且与书法结缘,技艺日臻成熟。

          独特的大漠环境,磨砺了她惊人的耐力,独特的大漠环境,艰苦的治沙经历,造就了她豪放、刚劲的审美取向。

          边兆芳苦练书法终有所成。自1989年以来,边兆芳先后参加了各类书法大赛50余次,有近80篇作品获奖,200多篇作品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刊登。1990年在国际硬笔书法、全国“怀远杯”毛笔书法大奖赛和1991年全国书法“储蓄杯”大奖赛中一举夺得了3个二等奖。1992年6月榆林地区书法协会专门为她举办了个人书法展。1995年9月,陕西省妇联、省市文联、榆林地委宣传部等10单位在西安陕西美术家画廊联合为她主办了为期一周的书法作品展,这是陕北妇女在省城举办的第一个书法展,省市书画家们纷纷赶来观看。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77(s)   8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