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女聂晖——书画家的雅致生活

      作者:王振东2016-10-15 10:05:21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印尼慈育大学关楠院长向聂晖颁发证书

        聂晖,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古琴学会会员、亚洲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兼书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重庆市“第二届青年文化名人”、“十佳才女”,曾应邀在上海世博会表演现场书法和古琴独奏。其诗词、楹联作品被收入《中华诗词文库》。古琴代表曲目有《流水》、《碧涧流泉》。多次受邀到国内外举办传统文化与艺术主题讲座。书画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被国内外文博单位收藏或刻碑。应邀参加香港、澳门、台湾及上海、北京、温州、广西、新疆等多个城市书画展览及交流,应邀赴韩国、新加坡、马南西亚作书画艺术交流,2012年应邀赴马来西亚举办个人诗书画展暨“山水清音”古琴欣赏会。2013年在北京、澳门举办个人诗书画展。

        一场异彩纷呈的72幅诗书画作品展览,

        一场生动有趣的《汉字之美》文化讲座,

        一场回味悠长的《山水清音》古琴欣赏会,

        一本唯美古雅的《造化心源——聂晖诗书画作品集》,

        一本市场热销、深入浅出、煌煌32万言的书法文字学专著《读字》,

        这是聂晖应邀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东方雅韵”诗书画个展呈现的精彩,她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公众热捧,马来西亚媒体竞相报道,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更史无前例地用了一个整版;新华社记者也对这种中马文化艺术深度交流表现出浓厚兴趣,专程到现场采访报道。随后,她又应邀在北京、澳门举办诗书画个展。

        琴诗书画样样皆能,如何处理博学与专精?

        书画作品宁静古雅,怎样融合古典与创新?

        身处市场经济大潮,坚守个人艺术追求,如何协调生活与艺术?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专访了才女书画家聂晖。

        一、 博与专:琴诗书画,四艺相通

        小时候,聂晖就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看的事物用笔画下来,当母亲带着不满七岁的她去参加绘画培训班,意犹未尽,一年后又拜师学画,老师说:要把画画好,必须要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于是,聂晖开始书画双修,并且特别注重对书法的研习。她多次在省市书展获奖,连续两届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届展。聂晖20出头就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国家级会员之一,特别是书坛本就女将难觅,更成为书坛一大亮点。她曾荣获重庆市女子 “十佳才艺”奖,重庆市第二届“青年文化名人”,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华民族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新年座谈会。此后,她获中国女子书画大赛书法金奖、绘画银奖。最近,她又成为亚洲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兼书画委员会秘书长。著名美术评论家林木先生认为“聂晖是个古典文人型艺术家。她的多方位才能,使她的艺术具有一种普通艺术家不可能具备的丰富的综合性。”有一种“古雅空灵中的淳厚丰富”。

        近三十年的书画同修,让聂晖对书画同源的认识更为深刻。她认为笔法上书画相通,正如赵孟頫所说:“石如飞白木如籀,画竹还须八法通”。在字法上,文字起源于图画,这就是最早的象形字,通过象形字的增减组合,构成了我们的汉字家族。尤其是古文字书法创作,书画的联系就更紧密。在章法上,书法称为“一笔画”,书法作品的谋篇布局,形式美感,都需要有美术修养。而墨法上,文人水墨画与书法更加相通。

        聂晖书画作品中的诗词文联,都是有感而发。她既擅格律诗,也作古体诗和现代诗,因此,她的作品自然清新,格调高雅。在北京2013年文房四宝博览会上,聂晖看中一方上好的墨锭,是中国制墨名家冯良才先生用祖传古法精制的最好的墨,一问价格,要好几千,犹豫中与老板攀谈,冯先生看过聂晖的《造化心源诗书画集》后,赞不绝口,立马将这价值数千元的墨锭送给了她。聂晖亦感慨良多,回家后研墨乘兴而作《踏雪寻梅》图。墨香梅香,无分彼此。黑墨白雪,相映生辉。感友人之慷慨,聂晖撰联:“画雪更显三分白,写梅平添一段香”赠予冯良才先生。

        还有一次,有一位老画家看到聂晖的自撰联:“醉饮诗中酒,笑乘画里舟”,根本不相信是聂晖所作,口里不断喃喃自语:“这肯定是哪个古人作的”。在马来西亚南方大学,聂晖受到校长祝家华博士及校董会热情接待,参观了中式风格的校园、学校人文精神象征的“南方之鼎”,在她的诗书画个展开幕式上,她现场撰联“南风畅,夏鼎兴”,以厚重的隶书现场书赠南方大学,祝愿亚洲大陆最南端、东南亚唯一的华文大学惠风和畅、传承振兴华夏文化。这个三言联工稳、简洁,贴切、厚重,意蕴深远,让人拍案叫绝。次日,祝家华校长在新加坡国际高校论坛演讲就以“南风畅,夏鼎兴”为题。又受到大会主持人的点名表扬。聂晖应马来西亚收藏家、企业家、棋坛高手彭彪局坤之邀,参观他的个人收藏艺术馆——信述艺术楼。楼下柴扉竹林,轻烟缭绕,拾阶登楼,一幅“观自在”书法映入眼帘,楼上藏品丰富,每室各有特色,聂晖心有所感,赋诗一首:“柴户掩幽径,白云生竹根。登楼观自在,一室一乾坤。”以弘一趣味的小楷书之,一纸禅意,满卷清风。聂晖认为,文学修养不仅仅是书法家的字外之功,还是书法作品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相映生辉的必要条件,因此,聂晖在书法传统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之外,将文学修养上升到“文法”的高度。她说,岳飞的《满江红》慷慨激昂,最适合用大草表现,而佛经则最适合小楷书写。我们今天看到的魏晋写经,都是以小楷为主。《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贴》、《蜀素贴》、《肚痛贴》、《自叙贴》等等,都是书法家自己创作的内容,书写时感情自然流露,因此气韵生动。明清以后,因为经济发达,职业书法家为了生计往往应客户要求而创作,作品的抒情性大打折扣。

        对于古琴,聂晖也发自内心的喜爱。2009年她应邀参加中国经典音乐古琴专场演奏会,受到好评。2010她在抗战西迁文物古琴清赏会上,用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唐代“襄琴”拨响古朴清雅的乐曲《碧涧流泉》,如古刹山涧,如松柏傲立,如潺潺流水,一直流到心灵深处,令人顿时静下来。巴丘先生的诗《听聂晖抚琴碧涧流泉》有句:“音传三尺内,意动九天中”。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她应邀现场演奏古琴。2010年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办的“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名家名曲进百校”活动,聂晖也名列其中,为学生们带去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古琴文化传承教育课。课后,学生们一窝蜂地围上去,请她签名,问问题……。老师说:“没想到课堂气氛还可以这样活跃,没想到孩子们对古琴会如此热爱,比上其它课专心得多呢!”古琴大师吴钊、金蔚都对她的古琴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她的琴声特别有“古韵”,并一致认为这是由于她多年研习书画诗词,从中带来的古雅气韵。

        已故古琴大师查阜西先生很在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整体的修养。他甚至把自己的得意门生李祥霆送到潘素家学画。聂晖则将琴中感悟到的韵律节奏运用于书画创作中。每至一地,聂晖都首选到博物馆观赏书画精品等文物。她认为,古代书法作品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因为书法作为“一笔画”,作品中字句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一个字中笔画也有先后顺序,古人书写时的轻重徐疾就形成了墨的厚薄、浓淡、枯湿。历代崇尚二王书法,就是因为晋尚韵,比之后来的尚法、尚意更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但是因为时间的推移,这些墨色对比逐渐弱化。我们今天学习古人,就应还原或者夸张这种节奏韵律。古琴曲与诗文一样,有起承转合,书画创作也应当如此。

        在古代,蔡邕、王维、杜牧、欧阳修、苏轼、姜夔、赵孟頫等等,都是多方面艺术才能兼通。孙过庭《书谱》认为:“虽专工少劣,而博涉多优”。国家画院著名书画家梅墨生先生强调:“艺术是树干,学问是树根,只有根深了才能枝叶茂盛”。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广东书法家陈永正曾说:“只有将传统的诗书画兼通,才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只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了解,才是一个中国的文化人。”就书法家而言,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都是精通多体的。因此,聂晖认为,过度专业细分是培养技术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短期速成方式,博学才是培养文人型艺术家的长期道路。

        笔者在《聂晖心语》中发现一句话:“以技入艺,以艺入道。以道驭技,以艺传道。是以需勤于技,修于艺,合于道。”琴诗书画的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是这位才女书画家、文人型艺术家厚积薄发、艺术进步的重要基石。

        在被问到如何处理博与专的问题时,聂晖说,我虽涉猎的面比较多,但都是与书画相关的,中国的文化“道相通”!一定程度上的“博”能促进举一反三,使专有了坚实的基础,有相邻艺术的启发与滋养,天地更宽阔。的确,在聂晖的琴声中、诗句里,书法线条上,绘画意境中都能感受到一种非常统一的“静、古、雅”之气。这也许正是她多项兼修体悟的“道”的呈现吧。

        二、 古与新:以洋为鉴,以古为新

        聂晖对中国历史上的圣贤充满崇敬之情。她孜孜不倦地在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她是向往古代吗?有人问她,如果可以穿越,你愿意穿越到哪个朝代?她的回答是:其实,我觉得当代就很好,舍不得穿越,如果回不来怎么办呢?其实,聂晖学古而不泥古,正如她的着装,古典之中透出时尚。她追求像古人一样优雅,而不象古人一样忧愁。她认为,创新有两条路,一是古为今用,二是洋为中用。

        学习古人不是固步自封,停止不前。中国古人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这就是强调创新。篆隶草楷行本身就是文字的不断创新,草圣张芝,也是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转变。另一草圣张旭,同样是因为狂草的创新。钟繇和王羲之,在当时都有与他们齐名的书法家,但那些人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只有勇于创新者名垂青史。聂晖认为,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要求我们今天应该比古人更放松、更抒情、更自由,对比更强烈、节奏更明快。

        学习国外的,正是以洋为鉴,找到双方的优势与劣势。首先是用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从对比中发现中国的优势,从而把中国的优势扩大得更强,发挥得更好,这也是对传统真正的发扬光大。如果在学习中只注意学习别人,把自己祖宗的优点抹杀了,他就不是自己了。当然最糟糕的是,别人的优点没学到,自己的东西也丢了,成为“邯鄣学步”。

        三、 忙与静:享受现代成果,回归静雅生活

        琴诗书画的学习、研究和创作,哪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能摆脱诸多纷扰,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人文品格,是做一个与世隔绝的“隐者”吗?

        在聂晖与谢飞东合著的《读字》专家研讨会上,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定天说:“我之前不认识《读字》的作者,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一种感觉,感觉这个作者是一位隐士,令我想到南山黄桷古道旁卖豆花的老翁。”重庆著名的文史专家肖能铸的哥哥看了《读字》,感叹道:“现在终于有老先生把自己的好东西拿出来了”。其实,聂晖不是以书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但她却认为,这或许是自己能坚守艺术主张的重要原因……。

        聂晖心语有一段关于隐的思考:“隐,真是好词。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西方同样讲究隐,从佐罗到西曼,从超人到蜘蛛侠,都是隐于市,而关键时刻又能行于侠的。‘写意山水’便是中国人隐的最美寄托。”

        聂晖的诗词中几乎很难见到对时代的抱怨和讽刺。马来西亚一家报馆记者一再向聂晖追问有什么针砭时弊的诗文,聂晖说:“美和丑都是客观存在,但我们可以选择让美更多地在人间传递。”她说:“浮躁的社会中,当下的人们更需要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有了发现美的眼睛才会有‘溢美的情怀’,才能让美更多的进驻人们的胸怀,滋养我们的心灵。”

        置身现代社会,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充裕和信息共享,为学习和创作带来了很大便利。聂晖认为,我们要充分利用时代的科技优势。比如,《读字》的诞生。《读字》是聂晖与谢飞东书学研究和篆刻研究的副产品,是他们十余年的学习笔记。正是因为海量的出土文物、逼真的摄影和印刷技术、快捷的检索手段,使当代学者的研究视野超越之前任何时代。没有现代摄影印刷技术和电脑网络,《读字》可能还要花费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精力。

        《读字》集学术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出版2个月即销售一空,出版社紧急加印。7个月后,又销售一空……。《光明日报》、《文艺报》等91家主流报媒推荐,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100余家网站推荐,《读字》被评为“凤凰好书榜”十大好书第四名。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杭州十四中等近百家文博单位将《读字》馆藏。《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从2013年1月开始将《读字》连载。《北京晚报》更请聂晖、谢飞东为其《字里春秋》栏目特约撰稿人。首都图书馆、文贤书院、传薪书院以及多所学校也特邀聂晖、谢飞东主讲《汉字之美》。北京电影学院一位73岁的老教授还专程赶到重庆与作者见面。说起这事,聂晖也非常感动。

        3月6日中午,聂晖手机响了,这是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接通电话,传来一个清亮、柔美的声音。她说看了3月1日的《文艺报》,第七版整版为《读字》一书的节选。她看后非常喜欢,马上购买了《读字》,看后非常激动。她通过《文艺报》的总编,找到《读字》一书的出版社,找到责任编辑,终于找到了作者的电话。于是她联系作者,想与作者见见面。“我们当然非常欢迎!”聂晖说,“来重庆之前请与我们联系。”聊到最后,聂晖才知道她己经73岁,是北影的教授。

        “我不知道她何时来重庆。但我想可能是一时激动,说说而已吧!谁知,就在当天吃晚饭的时候,张教授又打电话过来了,她说票已在手上了,第二天就动身到重庆。聂晖很意外,“我真的没想到《读字》对这位老教授的触动会有这么大,会令她如此雷厉风行。

        张教授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到达重庆,聂晖说,她见了张教授,问张教授有没有亲戚朋友在重庆。想也许是拜访亲友顺道来看他们。可张教授说没有,而且是第一次到重庆,聂晖计划带张教授到大足石刻、三峡博物馆、武隆仙女山等自然、人文景观游览。“都不要!”张教授态度坚决,“我到重庆就是见你们俩,谈《读字》,其他一律不要。”除了吃饭,张教授那两天时间就宅在酒店里。

        为什么写这样大部头的《读字》?聂晖说,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我们并非刻意去做。出版《读字》只是我们从“独乐乐”到“众乐乐”的过程。重庆市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周晓风说,《读字》体现了聂晖的文化追求,也是文化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人生应当是一次诗意的栖居,聂晖说:“我的生活最惬意的时光就是读书、写字、画画、弹琴、作诗、填词……生活中虽然有诸多杂事,但我注重内心修养。身在红尘忙碌,心放旷野散步,神游天地不羁,道在其间开悟。”在聂晖的《造化心源——诗书画集》的扉页边上写有“聂晖心语”,每一句如开示语一般令人感动,其中这一句应是对她有如此人生状态的最好诠释:“对生活知足,所以常乐,对艺术不知足,所以常进,乐而有进,乐未央……。”聂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生活,一种文化生活。正是在常乐与常进之中,她过着一种从容、轻松、愉悦而又分秒必争的生活。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物质便利的同时,又能回归传统文人特有的宁静优雅,这种生活和心境,正是其琴诗书画作品所体现的格调和气息。读着聂晖的一条条心语,品着聂晖的一首首诗词联赋,赏着聂晖的一幅幅书画作品,我的心也不由得宁静致远了……。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67(s)   8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