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晓阳现象

      作者:汲平2011-04-03 15:35:52 来源:人民网
         原来,他就是那个收藏炕头狮子、拴马桩的人,他就是那个提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人!他,就是那个海内外不断招揽人才使西安美院迅速跻身全国名校的神话的创造者……原来,他的今天,是源于他坚实的过去,源于他不断地超越过去……随着他的绘画、他的收藏、他的美术教育新概念逐步向绘画界的引入,在位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的陕西,凭着对这块土地的热爱而用独特艺术手法来表现这块地域文化、用大手笔挥洒情感的奇才、鬼才,音乐界有赵季平,电影界有张艺谋,文学界有贾平凹,如今说到美术界,人们会联想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目前活跃在中国画坛的画家、教育家、收藏家、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教授……

          ■杨晓阳艺术简介

          杨晓阳,生于1958年12月,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于1983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同年考取研究生,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国画系副主任、主任。1993年被破格评为副教授,同年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4年出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1995年主持工作。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三五人才”、全国青联委员,“陕西省名师”、“陕西各界领军人物”。

          近年对美术教育理论和建立中国美术学院教学体系的思考取得重大进展,强调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特色和地方及个人特色。“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理论在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界引起关注,直接影响和促进了西安美院的改革,是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最年轻的院长和教育家。

          走近大写意的杨晓阳

          中国的艺术,无论舞蹈、电影、音乐、绘画、文学,都是一种大的意境,深厚、自然、神秘、变化莫测,大意境是不被束缚的,是让人的想象力如奔腾的江河一样宽阔有力而奔放的。和杨晓阳交谈,你会感觉他从来都不是个缩手缩脚的人,他是放开手脚干事情的人,他从来都是个一切求“大”的极富想象力的人……

          他用艺术家的思维和创造方式当院长,他用当院长的经验来把握艺术实践……可以说,他人生的轨迹就是写意的轨迹,他在工作、创作和生活中,无不挥洒着写意的艺术。他把大写意的概念从他的画里,融入到他的教学、行政和收藏中。

          他是一个理性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任凭感觉作画的画家。

          ■每天以十分钟来分割

          杨晓阳不停地出差,不停地开会,今天,记者提前在院办等,想捉住这位忙人。当他从楼道走过来时,眼前是一个从容而步履优雅的人,头发比普通人长一些,很自然地拢到耳后,身材魁梧,看上去有点像西方人,温文尔雅,又透出一种政治家的风度。

          我是和同时被约见的四个人一起被请进杨晓阳办公室的。进了办公室才知道,他每天的时间是以十分钟为单位来分割的。杨晓阳待人诚恳,处事果断,三下五除二地就把眼前的事处理完了。其中有一位等着拿他的画,不想走,而那画也是杨晓阳早已答应却至今还未画出,也不忍让人家白跑一趟,于是,他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画起画来。他是抗干扰的,似乎随时随地可以作画。

          当记者开门见山地问他:“关于你近几年的画,很多人说看不懂,包括我自己……”说到这里,记者有点不好意思继续说下去。这时杨晓阳毫不在意地说:“你说出来,没事。”记者便说:“艺术家是需要一个自由的放松状态的,需要大量的整块时间去开发想象力进行构思与创作的,您却是这样忙,您一天有时间画画吗?”

          杨晓阳听后笑起来,他说:“说起绘画,里面有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其实,我随时都在观察、构思和创作,是用心画画,功夫在画外呵……”他镇定自若的神情在告诉记者,任何问题在他这里都可以拿到桌面上探讨,任何说法都改变不了他什么,只能使他变得更丰富而已。他的思维和一般人不一样,但却透出一种自信,一种魅力。

          我们谈完一个话题,不过十分钟时间,他笔下的那幅画也画好了,神速却无败笔,流畅而完整,画上的三位老者如石狮雕刻一般,造型大写意,面部却生动,只是少用了颜色。

          记者问,为什么这幅画上的人物是头大身子小,把他们的脸刻画得那样生动,身体部分却是轻描淡写呢?杨晓阳说:“你发现没有,人和人说话时,关注的是这个人的脸,而常常会忽略这个人穿的是什么衣服?我就是这样,有时和一个人说了半天话,过后想不起这个人穿的是啥衣裳。所以我在画画时会省略人物的其他部位,艺术家感情用事,意气用事,不是科学,是重其一点不及其余……”想一想,真是这么回事。他接着说,“所以,我把他们的腿画得短一些,焦点集中在脸上,其他地方就非客观地虚掉了。这是感觉所致,并非故意。”

          ■画画做事全凭感觉

          艺术往往产生于感觉。杨晓阳说艺术家的科学是反科学的,如瞎子摸象,那种摸到的感觉就是艺术家的科学,他强调的是艺术感受力。

          杨晓阳的画法很大胆,自由驾驭线面泼墨水分能力很强,但画时随心所欲,画面处理完全凭感觉,杨晓阳对记者说:“画画如做菜,凭的就是感觉,在画面上应有自己明确的倾向,如人有男女,墨有冷暖,要由‘硬’向‘柔’过度,由‘有’向‘无’过度。”是的,好厨师是靠他手里的一把盐,手快,凭感觉调味,好画家应该凭感觉用墨和用色。往往大厨师的菜色纯净,而糟糕的厨师却在每个菜里什么都放,色杂,味也杂。那么多人在画荷,而石鲁先生的荷与那些无感觉之笔画出的荷绝对不同。也许是因为太爷是一位老中医,杨晓阳还借用中医来说画画。他说,中医靠的是感觉和经验,只有西医靠仪器。西方的光学能严格分出色彩,但中国画强调的是对人心境的表现,因人的感觉是人最敏锐细致的,所以说中国画更符合人学,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反映,它自由的发挥可表现出无限的艺术效果。他认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绘画,只是艺术的一个初级阶段。写心艺术、写意艺术才是人类所有文化形态中最高的一种形态。

          从古至今,中国的艺术,无论舞蹈、电影、音乐、绘画、文学,包括彩陶、青铜、玉器,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的雕塑,都是写意的,都是一种大的意境,深厚、自然、神秘、变化莫测,大意境是不被束缚的,是让人的想象力如奔腾的江河一样松弛有力而奔放。缩手缩脚无个性的人,肯定是成不了大家的。

          和杨晓阳交谈,你会感觉他从来都不是个缩手缩脚的人,他是放开手脚干事情的人,他从来都是个一切求“大”、求“全”的极富想象力又追求完美的人,他从未停止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挖掘,并使之与西方艺术进行融合,不断将西洋画法糅进国画之中,以加强自己的特色。

          其实,“凭感觉”已成为杨晓阳的一种思维模式,他处理别的事务时也是凭感觉的。一件事发生了,当时他并未在现场,但他处理时像福尔摩斯一样似乎啥都知道,自信又能说服人,没人能逃过他的机智。这凭的就是一种感觉,也取决于一种对同行业、对同事熟知后的经验。有画家要报销需他签字,他心里知道此人发票里含“水”,他会不动声色把那些发票先放下。一个月后,那位画家会自己要回去重新贴了送来。他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同时,又是一位凭感觉作画的画家。

          ■没有文人的郁闷闲愁

          中午,办公室里安静了下来。杨晓阳说,平时的中午,他在这里送走客人后,会要上一份饭,吃完饭就开始画画了。

          近年来,西安美院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忙人杨晓阳也变得更忙,应酬和各种饭局更多,对于那些不可不参加的饭局,他在参加时给自己定了“四要四不要”的调子,“四要”即:简、精、美、仪,“四不要”是:不夹、不劝、不喧、不催。每当“来者不善”时,他就唱出这个调子,这样,对方往往知趣而退了。

          正由于他比别人忙,他就比别人更珍惜时间,别人有双休日,他没有,别人有卡拉OK、下棋的时间,他没有,他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来画画了。他每天画画最少要用两小时,其余时间几乎全用在工作、谈话、开会、接待、检查、出访,很多极小的事他都亲自做,别人说不可能,他就是要做一下看看,他认为,功夫在画外,他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体验,在画画。

          说起文体活动,他手风琴、乒乓球水平是相当高的,曾是学校艺术表演队首席演奏员,也曾是校乒乓球冠军。然而,如今他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方式,他甚至认为健身运动是白白消耗了一天里宝贵的精力,他说把那体力还不如用来工作和画画。记者从而发现了他精力惊人的秘诀。他所保留下来的“娱乐方式”不过是喝茶和“到山里走走”。“到山里走走”是为了思考一些问题,而喝茶,常常又是和工作分不开的,更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正因为他是那样忙,也就没了别的文人的一些郁闷与闲愁。一切不利在他这里都会很有趣也很有利,都给他提供着某种机会。

          ■不是个墨守成规的学生

          接着,杨晓阳要去参加一个画展的开幕式,他邀请我上车随他一起前往。在那里,我见到了他的父亲———画家、退休美术教师杨老先生。通过和杨老先生的交谈,记者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还有一些他小时候学画的经历和故事。据他父亲介绍,上小学时他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又在五年级随六年级毕业。他是班上最小的一个,但直到中学毕业,他始终都是班上的灵魂人物。他自幼酷爱绘画,1979年,他考入美院国画系,那时全校有40个学生,一个班只有6至12个人,平日里喜欢与比他大很多的孩子一起玩。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学生,因为他很聪明,悟性高,每次考试在考前才看书,但每次的成绩都很不错。后来,他师从刘文西、陈光健、谌北新

          等著名艺术家学习素描、色彩,以及油画、国画、书法,为他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正因为他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他才在以后的创业中有了不俗的成绩。在他20年的行政工作中,有无数个难关需要渡过,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这不仅需要经验、知识和智慧,更需要勇气。他的轨迹,是传统的,而反传统又是他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反判勇气给了他反叛的力量。他用艺术家的思维和创造方式当院长,同时用当院长的经验来把握艺术实践和处理画面。他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把西安相对较差的经济环境和相对保守落后的人事环境变成了一种优势,他常常变被动为主动,在与很多难题的斗争中转败为胜。

          ■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

          下午上班后,杨晓阳办公室里的人又开始多起来,他开始一拨一拨地接待,采访无法进行,打发完最后一拨人时,我们转移到他的画室。在这里,他完全是一个艺术家了,看上去更安静更从容。他取过一只彩色的茶壶,放在了画案上,当记者抢先倒茶时,他眼里有怕水溅出来的担心,有艺术家的细腻。

          在这里,记者对他的认识在逐渐深入。壁上的玉器,地上的彩陶,案上的石佛、石狮……架上的《老子》、《庄子》、《春秋》、《左传》、《孙子兵法》……看他收藏的东西可帮你理解他这个人,可看出他的内心世界。他收藏东西很杂,各种老东西和书籍、国内外工艺品琳琅满目,记者一边观赏一边和他聊天。他受老子思想影响颇深,竟将《老子》读了十年。所以,哲学上他极信奉老子思想。

          他说,西洋最早是实证科学发达,哲学却不发达。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天地的探索,西洋不如中国。中国则正好相反,没有从具体的事物局部探讨开始,而是以人、天地这样的整体到自然的关系入手,形成最早的一种高超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这种哲学从古至今指导了中国艺术,指导了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国绘画写意艺术的一种总体精神。

          他崇尚自然,他说所谓绝对的科学是反自然的,因整个宇宙黑的多,白的少,明白的少,未知的多,对所谓“科学”不能绝对相信,人的感觉是最重要的。科学的局限有时是不利于我们客观生存的,他一直追求人与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心的和谐,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有对天地人的天然把握,相对西方的“科学”,“天然”更适合人的生态,这种观点自然会被他带入自己的审美中,带入他日常事物的处理中,带入他的创作中。这时你会感觉他是一个刚柔并济的人,对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创作方法,他都会反复糅。可以感觉出,他一时的果断,是取决于平时的“反复糅”。他认为,人的感觉应该是物理、生理、心理和文化感受的综合才会有效。

          ■五个“万”作为人生目标

          杨晓阳给自己定了五个“万”作为目标:一是读万卷书,他从小爱读书,这已不必说了。二是行万里路。他曾经骑自行车四个多月一路考察到新疆,在黄河上他跟船跟过两个月。这些年来,他跑了40多个国家,西洋美术史上的名画基本上他都看到了。他认为当院长也是行万里路,是一个特殊的行路,实际指的是实践体验,在这方面,他是有优势的。三是鉴万件宝。陕西是文物大省,杨晓阳的母亲是文物干部,他从小耳濡目染泡在文物里,目前,他已不是“鉴”的问题了,他自己收藏的古玩就有一万多件。第四个是画万卷画。大的创作一年有一两张,但小画他每天都在画,他说他不画画就会“不平衡”,画画时他的状态最好。古人说:要“废纸三千”,而他早已画过万张画了。第五个“万”是育数万人。他认为教师最终就是“人梯”,这是他作为一个老师的愿望,也是他的热爱,更是他家几代人的工作。

          告别过去从“写实”到“写意”


             就在杨晓阳的艺术人生接近一个峰顶的时候,他却和自己过不去,他开始批判自己、否定自己,开始往抽象里走。

          一天,刘文西的儿子刘丹在杨晓阳的画室里指着他的一幅近作说:“这幅画像是临摹我爸的哪张画吧?”这句话对杨晓阳有种从未有过的强烈触动,使他意识到:自己画了这么多年,原来只是在老师已经开垦出的那块地里种了一些东西而已!

          从此,他对自己过去的画法表示出一种叛逆,他下了决心要走出老师开垦的“那块地”!从此,他要告别过去,开始他一生的美术改革之旅。

          ■说不尽与刘文西的师生情

          在杨晓阳的艺术之路上,与老院长刘文西有一段如影随形的关系。这与他15岁起就跟着刘文西学画画,跟随刘文西夫妇30年之久的经历有关,他像刘文西一样热爱美术事业、热爱西安美院,一心想为美院、为美术本身做些什么。早在他当研究生时,就跟着刘文西为美院征地、迁校址、借钱的事跑教育部,跑文化部找人反映学校情况,那时,那些部门他们不认识任何人,只是凭着他们的一腔热情四处奔波。人家问刘文西:“你就是那个画家刘文西?噢,听说过……你们有什么事……”那些从未走进去的大门,就是被他们这样一个一个去敲开的。后来,杨晓阳又以同样的热情和韧劲,敲开了巴黎美院和巴黎装饰艺术学院等一些国际著名学院的大门。

          这里讲个小故事。在杨晓阳当学生时,有一次和刘文西一起出去采风,据说他们师生二人是跛了一路。杨晓阳是脚疾犯了,而刘老师的脚上是扎了一颗钉子,因为当地没有医院,采风路上,师徒二人就那么跛了一路。我们从这一个小例子里,便可感受到它所具有的丰富含义,其中有他们对艺术的执著,有性格上的倔强,有感人的师生情。

          有一天,刘文西的儿子刘丹在杨晓阳的画室里看他的新作,刘丹指着杨晓阳的一幅近作说:“这幅画像是临摹我爸的哪张画吧?”但那确实是杨晓阳自己的创作啊,这对杨晓阳有种从未有过的强烈触动,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画了这么多年,原来只是在老师开垦出的那块地里种了些东西而已啊!理性告诉他:我即使把老师学得再到家,也还是看不到自己的影子,这是没有价值的,只会模仿也不是老师所希望的,而十年后的去年,刘老师在南昌“全国画派联谊会”上明确地讲,“我教的学生希望都和我不一样”;正如齐白石所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件事使他醒悟了,他下决心要走出大师的影子圈,走出老师开垦的“那块地”!从此,他准备了十年,从写实走向浪漫,2000年,他开始“告别过去”,走向象征,他对自己过去的画法表示出一种否定、叛逆和超越,从此,他要告别过去,开始他一生的美术改革之旅。

          杨晓阳要告别过去,其中有痛快,也有痛苦,要告别过去的成绩,要告别从年轻时就渗透在自己理想中的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追寻,要割舍多年艺术追求中投入的情愫,尤其是要对已有的概念进行超越带来的压力有充分的准备。

          刘文西在央视《艺术人生》节目里谈到,自己当了十年院长,被耽误了十年画画。那么,这是否也能说明他的学生、现任院长杨晓阳的绘画也确实受到了影响?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这位画家不做院长,他的画会画得更好,而且是具有“世界美术潜质”的大画家,因为他的性格注定了他是一个很大气的画家。而他自己似乎并不这样担心,他说评价是别人、后人的事,自己认为“功夫在画外”,工作也是画画,不但不耽误,而且更开阔。

          ■卖掉经典再塑辉煌

          杨晓阳的画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花费了他10年的时间。第一阶段是写生、写实;第二阶段是主题画,场面大、人物多,这个时期的作品是人们最看好的;目前是第三个阶段,从观念到实践,都在走向“大写意”。而每个时期他都有一批令人震撼的力作。

          杨晓阳的画从写实到写意,都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它们多取材于中国的历史、神话和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产生,是发自内心最深处的激情,从他按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历史性所进行的严肃认真之刻画,可以感受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修养,显示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生命之歌》《丝绸之歌》《大河之源》等作品,题材深厚,民族色彩浓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飘逸着东方艺术的灵性与西方艺术的质感,显示了他成竹在胸的磅礴大气与绘画力度,也展示出他英雄般的气概和驾驭大画的超凡能力。

          人站得高了,自然就看得远了。就在杨晓阳的艺术人生接近一个峰顶的时候,在他把那种像油画的“国画美”玩到极致的时候,他却和自己过不去,偏偏不让自己舒服地停留、死守在一种佳境里,他批判自己,否定自己,认为有“死”,才有“生”,才有“蜕变”,他开始寻找突破点,开始往抽象里走。如果没有成竹在胸的底蕴和超越过去的勇气,是不敢那么想更不敢那么做的。

          1983年创作的《黄河艄公》和1994年创作的《波斯迎亲》一直被大家视为经典之作,却被他分别以46.2万和24.2万在翰海拍卖会上卖掉。他说,这两件作品的售出,是对过去艺术探索的一段总结,为什么要卖掉它,我不是缺那些钱,而是因为那是别人都会的画法,不是我的画法。这是一段时间里激动不安要突破自己的杨晓阳“行动”的开始,这是他天性爱挑战自己、永不满足的性格所决定了的,这也注定了他在艺术上要比别人走得更远。

          杨晓阳近期的画很有特点,那独特的风格,你不用看落款就知道是他的作品,你随便打开一个画册翻阅,不看目录也不难找到他的画。

          记者在翻杨晓阳新出不久的画集里的作品时,被那幅《雪域》所打动,它的深刻内涵使人内心难以平静,会联想人类生死过程里的一些哲学命题,即使眼睛离开画面仍会想着那写意的云彩--一个磕长头的人影。画面主要有四个人物,其中两个写实,两个虚画,后面那个虚画的人物站立着,没有脸,那脖子细长,是教堂的影子,是一种宗教象征。而另一幅《农民工》中孩子拉长的脖子,像鹅的脖子。杨晓阳说,他画的是民工之渴望,那是农村人对城市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这样画是主题的一种需要。

          记者问,怎么画中人物很像他收藏的那些狮子陶俑呢?杨晓阳一笑说,他确实是把自己喜爱的一些东西在创作时不由自主地带到画里了,因为他画画时不追求表面的漂亮,潜意识里追求着玩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丰富、古老、淳朴、含蓄,看似简单,却在一种高度概括中见其文化含量,其功力却“非一日之寒”。另外,他把自己平时从西方艺术中汲取的营养也带到了画里,将西洋画技法糅进了国画之中,那人物面部的画法,有他对非洲木刻面部线条的感悟,有他长期对绘画艺术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和追求。

          他的艺术追求是一种自信,这种自信使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之后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这种独特的风格。

          ■现代画风打动美国大师

          正在和杨晓阳谈着他的新画法,院里的教授、书法家茹桂走了进来,记者从茹桂先生这里听到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

          开创了“后现代”大潮和概念的美国建筑大师罗伯特·文丘里是当代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全才之一,深受全球学界敬重。文丘里夫妇受西安美院之邀前来讲学,在他们离开西安之际,在机场里看到了一幅人物画,当时表现出极大兴趣,因为他很快就看懂了那幅画,打听此画出自谁手。充当此次翻译的茹桂之子茹雷说,此画就是站在他身旁的杨晓阳所画时,文丘里说出了自己喜欢这幅画的原因:这幅画上的人物是古代的,画法却很现代,我从这幅作品中读出了现代与传统并置的意味,它让我从中感受到汉代艺术的质朴与抽象特点,意味着把中国的传统美术与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结合在一起,非常有创意。

          杨晓阳告诉文丘里,他还有另一种画法,即采用传统手法画现代人物,人物是现代的,而画面结构、空间处理延续了中国古典人物画传统,追求一种在传统中表现的现代内容。文丘里面露喜色,说他很希望能够有机会得到杨晓阳作品的复制件。在上世纪的法国招贴画中也有这样的一种画面感觉,那就是文丘里所代表的一个流派的作品,当时的法国也正处在一个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难怪文丘里看了杨晓阳的画会倍感亲切呢!

          ■身世画风酷似毕加索

          不知怎么的,杨晓阳的身世和多变的画风,很容易让记者联想到了毕加索,尽管他自己不以为然地说他与毕加索没啥关系。

          杨晓阳的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也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和教学经验,这一点与毕加索极其相似,毕加索的父亲也是一位美术教师,家学的营养对杨晓阳的影响自在其中。

          另外,杨晓阳也和毕加索一样富有传奇色彩。他三岁时出麻疹,麻疹出不出来,被蹩脚的医生当了感冒治疗,结果,打错了针,身为长安名中医的杨晓阳的太爷从外面开会回来时,杨晓阳已不会走路了,而在家养病的这段时间,他对剪纸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剪得最多的是金丝猴和飞马,自己一边想着一边用纸折着剪着,剪出了各种不同图案,有的还抽象得莫名其妙,却带给他无限快乐。后来,做过教师的妈妈用太爷丢掉的药盒子把他的那些剪纸贴起来,做成了“展板”,竟厚厚一叠,仔细看时,才感觉那造型已显现出他的艺术天赋。

          杨晓阳与毕加索天然相似的是对生命充满热爱与激情,其作品都钟情于表现神话与现实。记得毕加索曾说过:“如果我是中国人,我会成为书法家”,他的《斗牛》系列,用笔奔放,极似中国的写意画,而身为中国画家的杨晓阳在这方面自是得天独厚,他往写意过度时更加从容,更接近天然,近年来,他画了许多线描,许多没骨,他的素描、人物、山水等多层面的画作显示出他的画风如毕加索一样多变,而他绘画的主要趋势就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从步入画坛就表现出了持久的、坚定的、成熟的或者说是直截了当的审美眼光。毕加索是典型的西班牙民族,激情奔涌,而杨晓阳又是典型的东方人,内心热烈而外表深沉,更善于用幽默和“后加力”厚积薄发,更持久地表现着他的存在和影响力。

          记者忍不住和杨晓阳谈到毕加索时,他说,他曾四次走进卢浮宫,当他第四次走进卢浮宫时已感觉不到什么艺术性,那纯粹的“模仿”艺术让他倒胃口,而当他走近毕加索时失去了标准,但却很兴奋,他觉得毕加索的线条很有概括性,很简单、很利落、语言少但很完整。

          ■希望国画来次“文艺复兴”

          记者后来得知,也正是这次“兴奋”,让杨晓阳的观念从此有了一种彻底的改变,对他的一生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他从骨子里开始了毫无保留的“告别”。

          杨晓阳说,19世纪以前的欧画,大家画的都一样,都在求真,当世界上有照相机以后,这个艺术时代就意味着结束,而那种艺术也就成为历史,我们中国画不也一样吗?画到我们这一代,中国的国画难道就不该也来一次“文艺复兴”吗?虽然国画不同于西画,永远是你画的是你,我画的是我,但是,我们当下的中国绘画大量的只是西方已过时绘画的复制和模仿品。他在提醒人们,我们当下的美术在世界范围内应找回我们自己,否则,在文化上我们就没有自我和自尊。杨晓阳说:“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国情、传统、文化背景都不一样,我看没有一个成熟、强大的民族愿意按别人的标准来画画。”他强调,我们也要把西画的方法拿来,但不能偏离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和艺术精神,近50年来,我们从内容、形式、精神上割断了中国绘画基因的继承和发展,这是应该反思的。

          这些年来,杨晓阳一直在“求变”的路上苦苦探索,从未停止过,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小变化到大变化,从复杂到简单,从颜色的丰富到用色的越来越少甚至不用色。他说,我之所以少用或不用颜色,并不是放弃颜色,而是觉得里面有颜色,墨分五色,它在变化中又丰富无比,黑白两色实际囊括了世界上所有颜色。他认为,水墨的表现过程中概括了这时候作者的全部人生经历、认识、学养、功力。

          他说:“从写实到写意,我经历了30年的探索、研究过程,我曾经把国画画得像西画,曾经深入研究素描、色彩、解剖等一些纯属西画系统的要素,但是我现在彻底画成中国画,彻底画成一种线描和没骨的,线描和没骨完全是中国的,这些东西跟西洋绘画完全是两个路子,完全是接近中国几千年的写意传统,近20年,我几乎走遍了全世界的著名美术学院和博物馆,经过对比后得出结论:‘东方艺术是世界各种文化形态最好的一种形态,它的成就最高,而且从开始就是最高的’。于是就形成了我自己独特的绘画追求———‘大写意’。”

          他对中国画总结出十大观察法,即:以大观小、以小观大、远观近取、近观远取、多面关照、长短并用、目识心记、动静结合、由表察里、以情动物。他在这些年的探索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不仅概括出了前人未总结的中国画的五大技法,即勾勒法、勾皴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还创造出写实、概括、取舍、意造、忘形之“造型五步”。他用笔有四个过程,也是四个境界,执著、从容、放纵、忘情,所谓“用笔四境”。另外,他还总结出了“用墨四境”,即:淡墨明丽、中墨苍茫、重墨深厚、焦墨沉绝。

          杨晓阳正以极大的热情,顽强而坚定地走向“大写意”。他以积极的个人行动,带动着中国画“文艺复兴”进程。

          目光不凡的美术教育家

          他要办世界上最大的美院。“大美术”是中国特色的内容,“大美院”是中国特色的形式,“大写意”是中国特色的精神,三者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缺一不可。

          一位教授说,杨院长对自己学校和师生的热爱到了“忠孝两全"的地步,那是出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痴爱……

          作为美术教育家,他展现出了领导者的不凡眼光、志向与气概,从1994年“大美院”蓝图的提出,到“大写意”理论与实践的验证,让西安美术学院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如今该院已成为影响中国美术的重要力量,以其多姿多彩的面貌展现出她动人的风采,为中国西部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力量,与国外友好院校共商艺术与教育、教育与社会的主题,广招人才,汇集世界各地优秀作品的展览与学术交流……

          ■忠孝两全杨晓阳

          在杨家的墓地,看不到讲究的墓碑,但在杨晓阳太爷和杨晓阳母亲的坟前,各有一块普通的顽石,太爷坟前的石头上写着“治病救人”,母亲坟前的石头上写着“教书育人”。在采访过程中,有位老教授说,杨晓阳是个“忠孝两全的人”,平日很孝敬家里老人,但对常年一头扎在工作中的杨晓阳来说,“忠孝两全”这几个字恐怕用到学校中会更合适。

          可以说,“教书育人”是杨家几代人的一种信仰。西安美院从老校长刘蒙天、陈启南、刘文西到杨晓阳,可谓四世同堂,从班子的四世同堂到学术上的四世同堂,再到教师的四世同堂,凝结着浓于血的深厚情感,从美院将老校门从老校址搬到新校址的细节便可见一斑,从这个大门走出去的人,再踏进或望见这座老门时,会体会出它凝聚其中的分量和情结。

          杨晓阳坚持把老校门迁过来,首先是因为他自己丢舍不下过去,他很怀念西安美院过去的辉煌、过去的时光,他常常会向身边人追忆起学校过去的点点滴滴……他怀念过去的老校门、老校长、老校友,有机会他就想把过去的老人们都请回来。在美院50年校庆时,他请回了很多过去的师生,当他在庆典上说到“我代表学校,对历届政治运动中受过不公证待遇的教师、学生表示慰问和良好的祝愿……”时,很多老教师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学院对离退休教职工的医药费一直是全部报销的,当老同志要车没车时,杨晓阳会把车让出来,自己去坐出租。他还为每个80岁老教师过生日、办展览……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心里爱他们,在心里已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父母”。

          一次,单位来院里购画,点名要一些画家的画,可是,最后却没有验上某位画家的画,而那位画家经济上又十分紧张,这时,杨晓阳会替那位画家画几幅顶任务,当对方单位将买画的钱交给那位画家时,那位画家还蒙在鼓里。

          一些不为人知的年轻画家办画展请杨晓阳去捧场,他有时竟会一次性买下15到20幅作品,以示支持。多年来,给贫困学生的资助也有数万元之多。

          他视自己的师生为自己的“靠山”,无论对学校里的学生还是教师,他都会“从声誉上多推荐,从精神上多鼓励,从机会上多创造,从条件上多提供”。有宣传个人的机会,他会让给身边的学生和年轻教师。为了不让学生走弯路,他把自己牵头的大课题、自己的理念、自己的一系列想法和画法,以及多年积累的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自己的学生,学生的论文写出来了,他要求不写他名字。他教给学生一个方法,但希望学生不要像自己。在招生时,他会留意一些画法与他们不是一个系统的苗子,如果发现,哪怕那个学生分数很低,他也会破格录取。他教出的研究生没有一个像他自己,但都很优秀,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全国美展以及各种美术评奖中,他在当评委时会特别强调“不要一边倒”,要注意风格的迥异,要百花齐放。说到

          这里,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他看人的眼光如看古玩的眼光一样准。对美院学生,哪怕只见一面,也能看出是“有用之材”还是“假冒伪劣”,他在低年级里看好的学生往往到了毕业时就已经很出息了;而他认为不行的,将来也不一定能行。后来,很多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学生,他有滴水穿石之力,对于教师,他很有感召力,像个磁铁一样,在美院这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心里都很服气他。但多年来大家发现他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平等待人,绝不结帮组派,因此,西安美院的风气越来越宽松,大家心情舒畅,工作开心。

          ■发现中国的美院存在问题

          如今,从西安美院的师生身上,可以感染到一种向上的活力和激情,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亲眼见到,在杨晓阳的领导下,西安美院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一个个劣势变为了优势……

          1994年,杨晓阳在寻找西安美院自身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发现中国的美术学院包括西安美院在内,都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中国的美术院校都是西化美术院校。传统文化、传统学科在所有学科中占不到一半,就中国画来说,当初,被一些领导认为不科学,结果全国的美术院校都以西画的基础为基础,国画系一半课程都是西画课程。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50年,但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来反省过。二、几大美院都按一个模式在做,学科设置结构、包括教具都一样,没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各个学校的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基本都一样。后勤、行政人员普遍多于教师。杨晓阳说,“我这些年来走访欧美的美术院校,发现我们与当代西方美术学院相比,这方面差距很大,行政、后勤人员多于教师严重制约着中国美术院校的发展和办学效率。”

          杨晓阳所提出“大美术”,是针对过去系科设置只培养艺术家,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而提出的。他认为,我们美术专业要面向整个社会,走出象牙塔,我们过去的功能主要是继承和创作,现在美术学院功能要转变为“继承、研究、创作、创新、普及”五大功能,要为国家全面服务。社会需要什么,就应该研究关注什么教什么,一切美的“术”都应该有。

          他所提出的“大美院”,是因为“大美术”,所以要“大美院”。过去是一二百教师,一二百个学生,这是以前欧洲的模式。中国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众多,经济发展飞速,现在这样的培训模式满足不了社会需要。他说,在法国,巴黎有四五十所美术学校,西北只有我们一所,我们没有可能办更多的学校,那就有责任做大做强,办社会需要的美院。中国人的大学教育率只有百分之几,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有70%-90%。过去美院的学生“一切为了画画”,现在培训的学生“画画为了一切”,不是都为了做专家,这是我们的突破。

          他说,自己之所以提出“大写意”,是因为“大美院”还不能解决中国美术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传统绘画以社会学为基础,是感觉、社会学和文化感受,在观察上、方法上、精神上与西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画都是提倡写意的。写自己所想,不是画自己所见,“眼中之竹、心中之竹与手中之竹”,用“意”来勾连。靳尚谊先生说中国画很现代,实际上,由于中国古典哲学所达到的高度使其所有艺术形式都在古代就摆脱了对自然的摹仿,进入表情达意的境界,起步就高,因此中国画很高级,更接近艺术的本质。他认为,“大写意”不只是一个画种、一种技法,更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观念,一种过程,一种境界,一种状态,它区别于西方人的过程,有一种随时随地随意的全方位的性质,是高于具体事物又具有普遍性的范畴,是东方艺术高于西方艺术的根本所在,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进入这种境界,而西方在19世纪后期才有所醒悟,差别很大,因此,要发扬“大写意”的精神,要改变中国人对自己写意传统的忽视而重提写意精神,振兴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精神,应该把中华民族的写意精神、这种优秀的传统精神给予一个全世界、全人类,全部文化史的最高待遇。

          杨晓阳说,“大美术”是中国特色的内容,“大美院”是中国特色的形式,“大写意”是中国特色的精神,三者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缺一不可。

          ■把大写意融入教学和行政

          “大写意”是一种境界,需要长期的、终其一生的锤炼和积累,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长期积累,偶尔得之”,随着时间、地点、环境、气候、心情等等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丰富效果。杨晓阳的创作从写实绘画进入到“大写意”绘画之后,他似乎把“大写意”的概念也融入到他的教学和行政管理中了。在他当院长期间,经费是最少的,但发展却是最快的,这其中靠的就是超前眼光和灵活,靠的就是他的“大写意”精神和理念。他求新求变,不落俗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做过的事以及过去了的所有东西,他都会看作是过去式,包括过去的文件,“是过去的,我就可以不遵守它,可以修改它!”他这样说。

          面对中国美院普遍存在的问题,1994年,杨晓阳就在本院提出了“七条”改革措施:1.实行人事聘任制。打破校内外、国内外、离退休和在职的界限。2.实行工作室制。主张美术学院不能先设置系科,再找老师填补。而应“先有名家,再有设置”。不能有空设置而无名家误人子弟。3.实行学分制。学生打破专业,加强选修课,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实行弹性学制。4.兴办艺术产业,增大经费自筹能力和学生实习动手能力。5.实行“艺术教育从小抓起”。6.“推动后勤彻底社会化”。7.压缩后勤行政人员扩大教师队伍等。提出问题后,一旦想出相应办法后,他们就大踏步改革。十多年改革,他们经过了非常艰难的历程。十年探索,他们引进了100多人,后勤压缩24人,行政科室人更少。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国际交流和学校规模扩大了20倍,还创办了残疾人学院。在强调中国特色美术教育道路上,有一些西安美院特有的具体办法。强调“一校一品,一人一品”。“一校一品”,强调的是中国的美术院校要办出中国特色,西安美院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一人一品”说的是每个人要定出自己的学术方向,要有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品牌。

          杨晓阳对一些在国外的教师至今也未除名,他对他们说:“你若随时回来,都会受到学校的欢迎。”西安的名家都是西安美院的客座教授,他不拘一格调人才,曾调离西安美院往广东美院的刘健健又被他挖了回来。有丰富国际阅历的外交官吴树农硬是让杨从省外办历时7年挖了进来。程征、王宁宇、彭德、杨锋、吴昊、王志刚、周晓陆这些名家的引进,完善和推动了学院的发展阶段人才政策,他认为人才的成功就是西安美院的成功,就是中国美坛的成功。这是“大写意”,也是一种境界。

          ■把书法列为本院必修课

          根据西安美院的地理位置,杨晓阳认为我们的学生应该熟悉陕西的历史文化。他说,我们不像中央美院在中外艺术交流上有先天优良的条件,但西安美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有得天独厚周秦汉唐的文明和保留完整的原生态民间艺术,这是我们形成自己特色办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如今,他们已经成立“本原文化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艺术与考古研究所”、“现代艺术研究所”等。

          杨晓阳还说,我们也要把西画的方法拿来,我们也要尽量理解和学习借鉴西画,但我们的目标与他们是不同的,所谓“得鱼忘筌”,我们在“拿来”时不能迷失自己。近50年来,我们从内容、形式、精神上割断了中国绘画基因的继承。这是应该要反思的。他提出了“四大基础”,即绘画基础、中西美术史、陕西文物和民间艺术考察、书法基础。现在,西安美院的所有学生,不论学科、专业区别,每个人都必须要学书法,把书法列为必修课是因为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国造型艺术本质特点的艺术。书法的结构从楷书到行书、草书这个过程,就是从写实到写意的过程。

          ■雷诺先生称他是个政治家外交家

          杨晓阳不会电脑、不会外语也不会开车,但他却很会外交。他竟能在5分钟里办成一件外交上的大事。

          最初,杨晓阳带着西安美院在国外打开局面时还是颇费周折的。他先在青岛、深圳、四川、新疆四个地方建立分院,打破在国内的封闭,进而尽快把目光投向世界。

          西安美院早在十年前,已在法国留学熟悉东西方文化的教务处处长贺丹的努力下,在法国巴黎艺术城有了学院的画室。杨晓阳曾说,“整治人”时找最坏最硬的人,学术上要找世界最好的,但此时要找世界顶端的学院合作,还得做一番努力。经过贺丹前期的大量铺垫,他们已和巴黎艺术城的主席、巴黎文化名人普律诺夫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画室的押金就是由普律诺夫人个人为他们垫付的。

          此时,杨晓阳他们对法国艺术已很了解,心里明白法国的设计是国际上最现代的最先进也是最实用的,是我们要学习的,因为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还正在建立体系。

          巴黎美院和巴黎装饰艺术学院是世界最好的此类艺术学院之一,杨晓阳他们先冲着这个学院去了。该院院长雷诺先生在国际上很有声望,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其傲慢的人,他拒绝了约他出来的杨晓阳,杨晓阳等人只好去雷诺的办公室见他。当杨晓阳等三四个人来到雷诺办公室时,雷诺坐在一把很高的椅子上,而其他五六个人坐的是酒吧里那种脚几乎挨不到地的高脚椅子,却把杨晓阳等人请到特别低的沙发上,使得说话时必须仰起头来看对方,杨晓阳他们有理由认为这是有意的安排。

          杨晓阳开始介绍中国,介绍陕西,介绍西安。雷诺先生打断杨晓阳的话说道: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我去过中国几次了。我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合作,合作什么?”

          杨晓阳坦然地答道:“我还不知道,但我想,东西方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学校应该合作。”雷诺说:“你是个政治家。”杨晓阳接着又说:“既然我们双方都不知道我们要合作什么,那么,我以为那不可知的部分那未知的东西,正是我们要合作的。”雷诺先生认真地望着杨晓阳的脸说:“你是个外交家!好吧,请把你们的资料留下来,我看后和你们联系。”

          第二天,雷诺先生一大早就给他们打来电话,这次杨晓阳选了一个中国人开的咖啡馆,他们坐在了同样高的椅子上,“平等”而温和地望着对方。雷诺抱着杨昨天给他们的那堆资料,里面夹了40多个条子,可见他是很认真地看过了。他一个一个问题地问,杨很认真而生动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他们谈了两个小时,雷诺的40个问题还没有问完,就激动地对杨晓阳说:“我已经很喜欢你了!”“我们必须成为私人朋友后才可合作。”“我已经决定了和你合作。”

          随后,他来到了西安,因为有杨晓阳的陪同和生动的解说,和他自己上次旅游两天里的感觉完全不同。这次他看了以后不说话了,他感慨地说:“没想到西安这么丰厚!”

          这所学院和西安美院的合作从此开始了,双方互派教师、学生,互换信息、交流科研成果,可以说,西安美院从此更直接更快地进入开创中国土壤的现代艺术教育阶段,他们甚至直接采用西欧抽象形式来表现中国文化的底蕴。从该院校园里展示的学生作品就可看到这一点。

          ■库索称赞西安美院是“取之不尽的宝库”

          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简称“巴黎美院”)更是世界一流的艺术学府,是有着500年悠久历史的老学院,我们所向往的“巴黎艺术”就是冲着它去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杨晓阳曾在各种场合碰到过该院院长库索先生,感觉库索先生是个很友好、很礼貌的人,但一直与中国没有过实质性的接触和合作。杨晓阳想邀请库索先生来中国,开始被婉言拒绝,库索说已经到过中国几次了。杨晓阳说,您虽曾去过几次中国但未到过西安,您没到过西安就不算到了中国,接着,杨晓阳大谈特谈西安。库索先生又提出作为国立学校,我们必须要报国家教育部批准。杨晓阳当即表示他们愿提供此行费用,并表示他可以多带一些同行人员。同时,杨晓阳还动员普律诺夫人再次邀请库索先生。已近90岁的普律诺夫人曾十次访华,又刚从中国回去不久,但此时她热心地对杨和库索说,她愿陪同库索先生一同再赴中国。库索先生终于痛快地答应了前往西安。

          库索先生在西安的时间里,杨晓阳不间歇地领着库索先生四处感受,库索先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一路上和杨晓阳愉快交谈,一路上滔滔不绝地说着赞扬的话,最后,他十分风趣地说,西安美院简直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取之不尽的宝库”。真是小学校有闪光点,小学校有大经验。

          西安美院与世界正常的国际学术交流从此开始了,她打开了大门,以多姿多彩的面貌展现出她动人的风采,这个宝库为中国西部这片古老的土地艺术注入了新的力量,她与国外友好院校共商艺术与教育、教育与社会的主题广招人才,汇集世界各地优秀作品的展览与学术交流,德国、美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各种有影响的大型国际性艺术活动接踵而来……

          一切都不再是问题了。b>

          在杨晓阳先进思想的指导下,西安美院正大踏步地更好地发挥画家个人的和集体的力量。杨晓阳全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得西安美院的每一个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很多以前自己离开美院的人,如今托社会名流说情要求回来。

          ■五分钟决定的一件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巴黎艺术城空出一间画室,当杨晓阳知道普律诺夫人无意在候选的四个艺术院校里选一家时,杨晓阳在5分钟里帮普律诺夫人决定了一件事。

          杨晓阳是个有心人,他在巴黎时就发现,巴黎艺术城里除了绘画,还有音乐等其他门类的艺术院校,于是,他这时很快想到西安音乐学院,他具体、生动地向普律诺夫人推荐和介绍西安音乐学院,普律诺夫人当即请杨晓阳与西安音乐学院联系,他便马上给西安音乐学院的院长翟自荣打电话。

          这为西安音乐学院办了一件大好事,精明强干、善于抓住一切机遇的西安音乐学院的翟院长知道这是天上掉下的一个馅饼,当即对杨晓阳说:“你现在就是我,你想咋办就咋办。”杨晓阳便现身说法,用5分钟说服普律诺夫人决定了此事,并不失时机地一口气为西安音乐学院办完了所有手续,杨晓阳提起他们美院外事办的同志赞不绝口,他说:“我们用的可是‘国家级的外交官’。”如今,中国的音乐学院在巴黎艺术城有了自己的位置,目前在全国,这也是独此一家。此事决定前后只用了五分钟。难怪普律诺夫人对刘大为讲,“杨是决定事情最快的人”。

          ■内外并举活动走向世界

          早从1995年起就打破学院身处内地相对封闭的情况,在全国设了深圳、青岛、四川、新疆四个分院,并率先在地方院校中向全国招生,对学校促进很大(后来又在上海设立分院)。1998年他们发起了“华夏纵横”大型采风活动,100多人从西安“大地原点”出发,向全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进发采风,经过33个省市,历时三个月,是西安美院第一次走向全国。1999年利用校庆办了7个展览,全面检阅学校的多专业情况,基本建设上了一个台阶,当时很振奋。2000年举办了西部美术教育研讨会,教育部、文化部都给予充分肯定,邀请了全国专家取得很好的效果。2001年举办了最大的展览工程“西部·西部”2100人参展,2700件作品,13个展同时开幕,是近十年比较轰动的举措。2002年后学校组织的国外画展有巴黎展、挪威展、韩国展、美国展等。国内展也很多,如:“国际素描展暨研讨会”、“全国九大美院国画展”、“俄罗斯列宾美院展”、“2003年中国设计论坛”、“中国美协金彩·长安论坛”等等,国内国际并举,极大地促进和影响了西安美院的学术建设。中国美协在西安美院成立了两年举办一次的常设平台--“中国美协西安学术研究中心”。2003年申报美术学博士授予权的成功使得学校的培养层次进一步提高。

          杨晓阳带领着西安美院,立足民族精神,弘扬国学,并力求与世界接轨,他们不断关注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再认识,凝聚中国西部人文精神,力图在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挖掘出更深层的文化内涵,重建民族的自我,他们正在向世界展示西部的历史与现实的伟大。

          杨晓阳以个人不凡的眼光和魄力,以他丰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西安美院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一个舞台,就看你怎么去展示自己,以怎样的舞姿去表演。这样,也同时给中国美坛留下了谈资和更多的探索方向与思考,西安美院从开始的不为人知,到如今在世界上已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院校,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未来,他们“创办一流”院校的美好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104(s)   8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