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自己创作一种理由

      作者:汲平2009-07-22 15:08:47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在很多场合,我听到画家侃侃而谈自己的“创作”体会,但无法与他们的作品联系起来,而且,越是越牛皮的画家越虚假。因为在我们时代,画画的人大多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商人的手腕:懂得包装,懂得炒作,懂得自我推销。当然,我知道还有另一种类型的画家存在:他们真正热爱画画,许多年来埋头苦干,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图式和风格;他们也愿意更多地与社会沟通,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呈现在观众面前,但他们设下的道德原则不允许自己越界。其实问题不在于画家的个性是否张扬,一个非常社会化的画家和一个极其退隐性画家都可能是最棒的,绘画史上有无数这样的例子供我们参考。——我的意思是,画家的最终成功是依靠天赋和毅力,依靠认识和视野,没有一个成功的画家是平庸的、懒惰的和偏狭的。

          在两年前我主持的“新中国画大展”上,邀请了旅英画家杨希雪先生,我是听人介绍他的一些情况,并看到了他作品的图片时做的决定。作为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热衷于水墨画创新的画家,他和不少人一样,坚信水墨画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只要努力挖掘,便能使这一古老的“画种”发扬光大。无疑,这个信念对他是至关重要的,是支撑他不断探索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一向避免讨论这些找不到结论的问题,无论在大陆,在台湾,或在国外,众多华人画家(包括理论家)以极高的热情投入讨论,将中国画(现在大多称之为水墨画)搁置在当下语境中,力图抽出它与当代社会紧密相关的线索。——在这方面,我几乎一直在重复自己以往的观点,我不太相信努力与结果之间会出现令人满意的答案。

          然而任何判断和预测都可能是陷阱,概念不重要,重要的是实践本身。我曾在他家看过几百幅大大小小的作品,惊叹他作画的勤奋和专注,也从中观察到他那种童心般的纯真。并不是说,他作画仅仅是自娱自乐,他有目的性,而且目的性始终是明确的。在基本的观念上,他对“创新”的迷恋热情高涨,在具体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上,他执着地固守着他自己的一套经验方式,——在此中,实验性与材料的质地分而治之,所谓的“抽象”不过是观念和材料性质的双重负载而已。90年代以后的中国大陆,实验水墨的主要倾向是“抽象”,一些画家和批评家围绕这个问题谈过许多观点。我以为,“抽象”并非水墨画的终结,也非水墨画的惟一出路,它仅是当下语境中的某种突围表演。说是“中国画”也好,“水墨画”也好,名称的演变不具备实质的变化,而它暴露出来的困境却是一目了然的。

          自然,每个画家都是以自己个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杨先生力求绕开关于“抽象”和“具象”的争论,反对以绝对化的观点解决艺术争端,他强调“对立统一”的立场,因此,“抽象”在他那里不具备本质性意义。但需要追问,假设“抽象”或“具象”对某个画家来说是本质性的,就图式而言,是否更纯粹和清晰?我想指出,在绘画中不存在真理,它只与创作者个体的意愿及理想有关,杨先生的“对立统一”观念只是对绘画整体的局部理解,——其实,这也是所有画家的共同性。没有一个画家能够穷尽一切方式,也没有一个画家能够以一种方式消灭和排斥其它方式。特别是在当下这种多元化多样性的时代,绘画给我们提供的选择太多了,多得另人目眩,以至于一些画家不得不用更极端的办法来面对这个难题。

          当代水墨家惯用的手段之一是“制作”,换句话说,他们将传统手绘的“绘画性”功能让位给了工艺性“制作”。这一点,招到过反对派的严厉抨击,笔墨本位主义一直重复,只有笔墨才是水墨正宗,才是水墨的顶峰。我不在意这样的口水战,笔墨也好,制作也好,都是水墨画的一个侧面。杨先生无疑是“制作”的高手,从其创作的轨迹观察,他的转变过程正好与当代水墨画潮流保持了同步。如果我们撇开笔墨或制作的争论,就事论事地面对作品,可以发觉“制作”一样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我看到,“制作”的流弊容易掩盖制作者的缺陷,现在大量的“制作”正反映出流弊的严重性,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病症。以杨先生的大部分作品分析,“制作”是他的真正的绝活,是他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的表现方法。他的画面精致、饱满和富有生气,从整体的气势到局部的丰富,都体现出水墨画特质的魅力。我和他讨论了关于“制作”的可能性极其隐患,我所担心的东西他早就深入思考过,并采取先见之明的措施堵塞了诸多漏洞。

          无论一个画家主观愿望有多美好,如果他的作品与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的状态不发生关系,就很难奠定自己的重要地位。在我们身边,视觉泡沫和视觉垃圾还不够多吗?无数扛着各种头衔的所谓的“画家”,制造出大量令人生厌的所谓“作品”,正在败坏人们对绘画的胃口,因此我们特别需要如杨先生那样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的真正的画家,——他认识到,处于当代艺术多元化多样性格局中的水墨画,要想生存并发展,创新是必须的惟一的,他用自己艰苦、勤奋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李小山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69(s)   8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8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