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迪安:水墨的延伸

      作者:汲平2010-06-28 10:38:46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引言:欧罗巴利亚艺术节创办于1969年,“欧罗巴利亚”是“EUROPALIA”的译音,由拉丁语“EUROPA”(欧洲)和“OPALIA”(古罗马时代欢庆丰收的节日)组合而成,意为“欧洲文化繁荣的节日”。作为欧洲最大的文化节之一,欧罗巴利亚艺术节每两年邀请一个国家,展现其文化遗产的精髓和当代的发展。2005年6月,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访华期间,在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谈时提出邀请中国参加2009年的欧罗巴利亚艺术节,胡主席表示同意。由此中国成为主宾国,与比利时共同庆祝欧罗巴利亚艺术节的40年华诞。作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重要展览项目,《活的中国园林》于2009年9月率先在布鲁塞尔老会议厅展览馆开幕,在这个展览中有董小明的作品《荷塘·水墨装置》。



          在布鲁塞尔看到董小明的《荷塘·水墨装置》,感觉进入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空间。这是一件水墨作品,但又是一件影像装置作品。象所有的影像作品需要一个“黑盒子”一样,这件作品占有个一个独立的空间,地上是荷塘的投影,四面墙上是一系列的墨荷。置身其中,与其说是看到了作品的内容,不如说是体验到了荷的世界。在朦胧的光线下,由于影像的带动,四面的墨荷画作上也显出绰约姿影,由于投射在地面的影像可以让人踏入,人的身影如墨影般与影像叠合,让人在光影幻动下感觉进入到荷塘之中,环顾四周,人画交融,荷影与身影互动…



          对于有水墨经验的观众来说,董小明的作品给人以超逸水墨的体验,对于没有水墨经验的观众,这样的作品则让人在体验的基础上认识水墨。这就是董小明将平面的水墨延伸的效果。这样的作品对本文化的观众提供了新鲜的体验,为他文化的观众则设置了一种视觉现场的语境,因此,这种效果是视觉效果,也是文化效应。作为国际艺术交流展览中的作品,它在“交流”的意义层面发挥了直接的作用。同样,在2008年于德国德累斯顿举办的《水墨新象》展中,他的金属板蚀刻墨荷装置也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从而让西方观众看到了水墨在中国的当代演变。



          毫无疑问,董小明是一位善于把握艺术语言感染力的画家。这些年来,他以“荷”为主题一系列作品,与影像结合,与材料相结合,与声音相结合,与空间相结合,与环境相结合,构筑了一种种关于荷的情境。在宣纸、金属、影像等介质上的荷,展现了他娴熟的水墨技巧和高度感性的写意语言,又因通过介质的转换而呈现出新的图像样貌和感觉氛围。在这种综合性的创作中,他调动了光、影、声、像等手法,与水墨写意的语言通融交织,使不同的语言方法形成有机的语言综合体,这是他艺术的最大特色。作为当代著名水墨画家,他在水墨写意上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传统的写意体系有深入的体认,许多年来,他从小写意到大写意,已从传统的写意风格中不断脱胎演进,形成了意象造型的取向。他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了解也是深入的,在写意语言里吸收现代抽象绘画的构成方式,使得自己的作品从经营画面布局入手,在疏密、开合的节奏上新意迭出,意趣盎然,在落笔着墨之际贯注写的逸兴,笔线的品质别出机杼,特别拥有一种以痕迹为特征的笔墨属性。由于他在用笔用墨上保持了专注的追求,又不断在画面大结构上经营探索,作品充满了水墨淋漓的气韵和整体浮现的影象。在某种程度上,他这种以痕迹为主导,以影象为特征的水墨作品已经暗喻和指示了向新媒体延伸的可能性,他从纯粹的水墨写意进入到运用新媒体与水墨相结合的领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语言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



          如此来看董小明的水墨综合装置,就可以看到他把握住了水墨影象这个图像的根本,使水墨影象自然而然地扩展到不同材料介质上和空间环境上。在当代艺术中,有许多画家都希望拓展艺术的表现力,使绘画的艺术语言与其他媒介相结合,形成新的视觉图像。董小明的做法不是简单的叠加和转换,而是调动起新媒介的材质和属性,用以表现自己在水墨写意上积累起来的感觉与经验。在扩展水墨语言表现力的实验上,他比画坛已有的做法都超前,但形成的整体面貌却是有机、充实和完整的。纵观他的几组作品,可见他紧紧抓住“荷”这个主题,抓住了“影”这个意象,抓住了“韵”这个语素,在金属板蚀刻上发挥腐蚀的效果,使刚性的金属材料因“蚀”的影像产生软性的意态;在数字图像的制作上,则力求单纯,突出影的幻动,营造荷影朦胧、流水有声的氛围;在整个空间的布局上,通过安排绘画作品与装置的关系,形成平面与立体的有机呼应,让人领略到崭新的关于“荷”的意境。



          董小明在水墨综合媒介上的实验,实际上是他长期理性思考水墨艺术当代发展这个课题的结果。他深知作为传统形态水墨艺术的拓展是一个艺术的难题,甚至是一个文化的难题。许多年来,他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推动水墨实验和艺术研究,探讨传统水墨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他也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持续不懈地拓展水墨艺术的表现域和表现力。他所做的,一是要解决水墨艺术的“主体性”问题。解决的方式不是延读传统,而是更新观念,将水墨带入当代文化语境,使之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形成新的生长点,由此内在地建构水墨艺术新的主体性。二是要解决水墨艺术的“公共性”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尝试运用综合的材料、综合的手段形成综合的语言,使水墨的世界得以开敞,形成具有“公共性”的空间。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表现的任何方式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灵与情感。董小明在墨荷这一主题上的沉浸,同样是出于自己心灵的需要。用他的话说:“墨荷是我持续十多年的画题,每天夜深人静时,用水墨来洗涤心灵上被繁杂纷扰的事物蒙罩的尘埃。我把画荷当作是与自己的对话,珍视为在精神上留给自己的一片半亩方塘”。此中可见他的艺术动机仍然如传统的文人画家,为自己精神世界的自足而画,他从水墨领域拓展的结果是使作品的视觉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调动新媒体语言和运用综合媒介手法之后,所达到的目的没有变,水墨写意的内在精神没有变,仍然是文人画写意的意境。在德累斯顿和布鲁塞尔他的作品现场,我感受到了这种意境,也看到了其他文化的观众在感受这种意境。

        来源:雅昌艺术网上海站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2(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