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术馆4月14日-4月27日刘彦“心灵风景”油画作品展

      作者:汲平2009-09-13 12:13:04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刘彦
        196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
        1984年,参与“北方艺术群体”活动。
        1986年,参加在长春举办“北方艺术群体双年展”。
        1989年,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现代艺术大展”。
        1994年,在北京翰墨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刘彦综合制作展。
        1997年,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举办“中国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
        1998年,参加在美国纽约大学莱曼艺术学院举办“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字文化展”。
        2005年,参加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东·西——中美德日四国联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致敬·85”联展。
        2005年11月,参加“意象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活动。撰写、发表《论直接经验材料的本性》、《分析的边界》、《当代艺术的困境和使命》、《至高的善是不可消费的》、《论材料艺术的精神》、《前卫?巫术?自由?》等论文。现为自由艺术家。

        心灵风景――刘彦作品展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一号)
        展览日期:2006年4月14日-4月27日
        开幕式:2006年4月14日15:00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
        主办:《中国油画》
        协办:三尚艺术
        学术主持:范迪安
        网络支持:国际艺术界网、美术同盟、上海春季艺术沙龙、中国艺术设计联盟、视觉联盟、世艺网、画家村、设计艺术家等


        热情而不乏理性,其作品某种程度上刻有印象派的痕迹,从自然景物入手,以心灵的感悟与认知去绘写自我的风景。刘彦,85美术思潮先锋,“北方艺术群体”中坚人物。196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现为自由艺术家。

        著名艺术评论家岛子在评论他的作品时认为,刘彦已深得塞尚有关构成的真谛,很好地把握了自然的基本要素:自然的广大、深奥、安定感和永恒性。“塞尚的几种增加实体效果的方法——诸如实体人物的配置、将人物化为几何图形等——都被其有效转化为建筑物实体的独特表现,实现了体积与色彩的联姻。

        本次展览集中展出刘彦早期至2005年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

        从自然渊薮捕捉深沉的消息

        岛 子

        自然不是表面,而是有它的深度。
        ——塞 尚

        以观察自然为出发点的艺术创作,最终都免不了会改变观看自然的态度。
        ——约翰·伯格

        早在20年前的’85美术运动时期,刘彦就作为“北方艺术群体”的艺术家脱颖而出。他的艺术道路向人们表明,当他还是一个物理学系学子时,艺术家的内在驱动就决定了他观察世界的方式。倘若一个人的真实生活被虚无窃取,他就得去别处寻找,这种内心转向源于敏感的个体对体制、理性乃至“知识”的疏离与怀疑。刘彦在青年时代深受启蒙运动的伟大怀疑主义者休谟影响,对控制自由、操纵思想的社会规范和权力结构所持的质疑,几乎比他的同代人更根深蒂固,他是一个全然注重先验、灵性和情感的人,一个不屈不挠的自由主义艺术家。

        事实表明,“北方艺术群体”早期的理性主义倾向和后期的“政治POP.”时髦风格,并没有给他提供必要的精神启示或语言的馈赠,这是由于有限的理性不是观察世界的关键方法,对于艺术和信仰尤其如此。休谟说,如果我们停留在理性上,就会被疑惑所困;如果所有的人都是哲学家,生活就会停顿,幸好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实际上,在现代性的“中国经验”中,就连启蒙理性自身的原初内容也被劫掠一空,所谓理性以及科学,已经沦为官僚技术统治的奴婢。现在看来,’85美术运动值得肯定的方面在于:艺术群体的“他者”性质涵盖着一种空间,即主体与客体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空间,这种空间对个体而言,可以借助群体行动的结果而获得变革的力量,然而其真正的作用诚如鲍德里亚所说,“他者阻止我不断重复自我”。因为无论是群体或个体,没有比自我更陌生、相异、神秘,更像虚构的幻象的事物了。

        从艺术家不多的理论文本可见,一种睿智但却零碎的艺术哲学思考,探求着能够满足他自己独特天性的需求。他不仅仅对各种真理霸权的狂妄自信和献媚现实的主流艺术深恶痛绝,更对一个消费主义的世界中想象力和情感生活的枯竭而感到惊骇与悲哀。不信任理性,也就意味着回归自然、情感、灵性,乃至回归休谟常说的“习俗”。在接近中年以后,艺术家逐步扬弃了经验主义,更加注重某些先验观念或直觉原则的存在。所谓先验,在刘彦的话语中是普遍经验所形成的条件,它并不意味超过一切经验,而是指虽然是先于经验的,然而仅仅是为了使经验成为“事物本身”,他总是在超越——超越并辗转于边缘。乘坐经验主义的巨大浮冰,在先验之海漂流。经验主义对一切非物质的存在提出质疑,而后现代思想却通过“不可言说之物”重估了灵魂论,让万物是其所是。
        “我的关键时刻是从听到材料的内在声音开始的。”上世纪90年代,刘彦一度搁置了始于80年代末的风景画创作,展开他的“材料艺术”实验。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文本》系列、《电话》系列、《大镜面》系列、《文物》系列、《琥珀中国》系列等近百件作品。这些作品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现成物乃至卑微的摭拾物,力图以后结构主义的符号诗学来挽救“常识”结构,激活被耗损的自然物和器具的涵义,艺术家召集并敞开了它们朴拙天真,使物的物性焕发出光辉的“文物”形象。刘彦“材料艺术”的非雕塑、非装置、非绘画形式,介于日本“物派艺术”和意大利“贫困艺术”之间,刻意避免了POP.式机械时髦主义简单的拼凑和挪用。他反对空洞、玩世不恭和简化论的虚无主义。

        来源:网络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48(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