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徘徊在艺术的边缘——我看2006上海双年展

      作者:汲平2009-08-20 15:57:17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2006上海双年展以“超设计”作为艺术主题,我的理解就是让设计走出原来设计狭窄的定义,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在中国的美术界历来认为设计是实用型的技术,而不是艺术。注重写实技巧的绘画才是艺术。几乎是所有搞美术和设计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么多年以来,自以为是在搞艺术的人,就是以模仿写实作为创作方式的人其实不是在艺术的本质上,而是自以为自己不是搞艺术的人,就是搞设计的人,其实却走在艺术的本质上。因为艺术的本质是创造而不是临摹,设计的本质就是形式创造,也就是艺术的本质。作为世界美术史上最大的误会,就是把模仿绘画当成了艺术,把创意设计当成了非艺术。这样的误会至今还在延续,在各大美院的招生上就可以看出,最好的美术尖子都去了美术系,去临摹写生去了。而实力较差的生源进入设计系,去创造设计去了。


          除了抽象艺术(包括部分形式装置和行为艺术),全世界的当代艺术都有一个通病,或者说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艺术之外的东西当成了艺术,和传统艺术把绘画的手艺、技巧当作艺术一样,当代艺术把政治思想、社会理想、生命思考当作了艺术。当代艺术是解释艺术,和哲学一样,充满了喋喋不休的说教。艺术充当了社会道德、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和社会哲学的炮灰。有些当代艺术充满了暴力和革命性,把艺术引向歧途。有部分当代艺术以几乎是以艺术邪教、生命悲观主义和艺术恐怖主义的可憎面目理解生命和对抗生活,这部分当代艺术最终肯定是离人类艺术期待越来越远,越来越孤立。


          上海双年展是以弘扬当代艺术作为自己的旗帜的。从艺术观念创新的意义上来讲,1996年就开始的上海双年展确实是中国主流美术馆的先锋,尽管已经比民间的当代艺术历史晚了至少十年,但是在整个中国主流社会是率先进入当代艺术实践的。前几届的当代艺术从中国的艺术格局上来说是突破。当代艺术最大的人文价值是艺术的自由境界给艺术创新提供了各种可能性。艺术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怎么做。做什么是内容,是主题,是逻辑,在当代艺术中已经是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怎么做,就是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就是形式高于内容。但是,当代艺术的这种属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会,很多当代艺术作品与其说是在搞艺术,还不如说是在搞政治、搞道德,搞脑子。离艺术真正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有这样的趋势。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双年展都有这样的通病,高举的不是艺术的旗帜,而是附加了很多艺术之外的思考,是艺术越位到了社会学、政治学、道德学、心理学甚至环境学、医学的领域。仅用当代艺术的多元性来解释这种现象是不够的。根本原因还是一个对艺术价值标准的把握问题,当今世界对艺术的价值标准缺少成熟的思考,或者是标准混乱,没有统一的、科学的、严谨的艺术价值标准。似乎什么行为都能够和艺术沾边,艺术被彻底功利化、实用化、世俗化,搞艺术的是自由了,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审美艺术的人却有了更多的迷惘,不知所云。


          上海双年展在模式上是学西方艺术双年展的,因此在前几届都是彷徨在艺术的误区里。


          强调艺术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比起上海美术馆的另一个重要展览“行而上上海抽象艺术展”来说,展览主题来得多变和混乱,跳跃得很厉害。但是,并不是跳在艺术的节奏里,很多是偏离的。如第四届的《都市营造》,是以城市建筑作为主题来延伸其建筑风格的文化定义,侧重的是建筑的思维及文化动力,而不是建筑的样式和模型。更多的考虑是建筑的文化社会意义,而不是建筑的艺术价值。 第五届的宗旨是“致力于探讨可视世界的制像技术,呈现影像的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影响,致力于在人文关怀中思考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建立人文的关怀。”这样的双年展主题,怎么看也是缺少艺术的感觉,更多的是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内涵,这应该是科技部举办的展览,而不是美术馆做的事情。


          尽管上海双年展已经举办了十年,至今已是第六届,但是只有在这一届似乎才开始真正的理解到了什么是艺术真谛。今年上海双年展以设计作为自己的旗帜,特别是当代艺术的旗帜。


          从上海双年展第一届《开放的空间》开始,以后各届《融合与拓展》,《海上·上海》、《都市营造》、《影像生存》,主题都不是纯粹的艺术定位,而是一种文化定位,是一种兼容了更多的社会学观念和大文化观念的文化主题展览,而不是我们所知道的艺术展览。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折射出的是艺术实用主义和泛艺术主义的当代艺术观念,是一种时尚艺术观念,而不是纯粹的艺术或经典的艺术。作为文化创新,双年展的当代艺术观念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艺术推广,双年展将泛艺术化的当代艺术作为自己的主打歌,做着和艺术有关但是并不是艺术份内的事,多少让人感到有点越俎代庖。是艺术的越位,走到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的跑道上去了。这也让对艺术本来就很陌生的中国人,可能对艺术更多了一份畏惧和疑惑。


          2006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超设计》,超设计的字眼上看是超级设计、超越设计的范围,我认为其实质实际是回归艺术。就是艺术从强调艺术内容回归到艺术注重形式。传统艺术一贯强调的艺术内容是理性的可变的,而形式是非理性的永恒的。艺术应该以形式的永恒性作为自己的本质追求。艺术对形式的追求几乎就是从设计开始的。中国当代艺术从2006年上海双年展开始是一个新的起点,主流艺术机构开始从艺术的内容走向了艺术的形式的跋涉,这可能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一次双年展。是一次艺术观念和实践的双飞跃。


          不过,从此次双年展的策划宗旨上来看,以策展人划分的三个主题:设计艺术、设计生活、设计社会来看,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这次双年展的不纯粹之音。把艺术设计和生活设计、社会设计联系在一起来策展,简直就是把艺术家和社会学家、政治学家聚集在一起开会一样,我们不知道双年展究竟是在讨论艺术,还是在讨论社会道德、政治体制。这样的多主题的展览设计容易混淆艺术和社会生活和政治的区别。也是传统的当代艺术观念,艺术干预生活干预社会和干预政治的隐型眼镜。原因还是老问题,就是对艺术的价值定位依然不清楚,对艺术的理解还不纯粹,对艺术的本质还不自信。艺术家还是不肯在纯粹艺术的领域里安分守己,时不时地就会越位,走到社会学家和政治家跑道上去。如果2008双年展,我建议是否可在“艺术价值”标准上找到定位,就是展览真正的符合艺术价值标准的艺术作品,也让策展人和双年展组织者能够自己梳理一下艺术的价值标准,为社会确立正确的、科学的、人性的、审美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要求先从理论上建立这样的体系和学说,然后再有符合这价值标准的作品,让普通人能够从中得到艺术价值理念和审美标准,这是目前大部分中国人所需要的,其实也是绝大多数的美术人士多需要的,很多美术专业人士也不懂或者困惑于当代艺术的价值标准。就和真理的价值标准讨论一样,艺术价值标准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这个社会能够更好地将艺术进行到底。


          超设计的概念也是让人感到困惑的原因。本来设计就有实用、万金油之嫌。而且因为设计是公共用词,不是艺术的单用词。任何预先的设想和策划,各行各业都可以使用设计这个词。工业、农业、IT业、商业、医学、社会道德和政治等等。都存在的设计的意义。艺术中的设计概念是100年以前由德国的包豪斯艺术学院首创的。那个学院诞生了康定斯基、蒙德里尔和克利这样的艺术大师的地方。包豪斯提倡的设计概念的本质就是针对当时艺术中对生活和社会的介入过多而背其道而行,提倡艺术的形式本质,提倡以设计的理念来创造艺术,而不要让艺术受到社会生活和政治道德的干预和约束。今天2006艺术双年展的所谓“超设计”概念,似乎篡改了这一纯粹的艺术宗旨,而变得有点混杂。尽管策划者的原意可能并不是这样的,但是,三个主题的出现,还是使得这次双年展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不够纯粹。甚至有可能误导观众对艺术的理解。对当代艺术中的非艺术倾向有推波助澜之嫌,也没有把艺术中的设计概念的内涵真正演绎出来。

        来源:网络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6(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