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图像揭示:蒙娜丽莎最初为盘发而非垂发

      作者:汲平2010-05-10 15:03:15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1/3)

          (2/3)

          (3/3)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图一:被标上复合颜色标码和等高线的《蒙娜丽莎》,显示了白杨木画板的纹路,图中蒙娜丽莎的左肩处的翘曲尤其明显。


        据澳洲科技网2006年9月27日报道,9月26日,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研究人员公布了对《蒙娜丽莎》画像进行三维分析后的结果。



        三维图像显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作中的这位妇女原本穿着一件精致的孕妇装,并且最初的时候她的头发盘成了圆髻状,并非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垂发形象。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主席皮埃尔-库伦表示:“这是我们从未见过的‘蒙娜丽莎’。”

          三维扫描结果显示,达?芬奇塑造的这位有着迷一般笑容的女子的最初形象是,她的头发盘在脑后形成一个圆髻,而不是想我们现在看到的披肩发形象。这一发现也解决了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那就是在16世纪的意大利,只有被认为品行存在缺陷的少女或妇女才会出现散发形象,而真正的蒙娜丽莎原型却是一位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贵妇人。

          同时通过红外线扫描显示,蒙娜丽莎的其中一件外衣同当时流行的孕妇或哺育妇女所穿的衣服十分相似,衣服的颜色被表面的黄色颜料所覆盖,使得我们用肉眼无法发现。

          据记载,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丽莎-盖拉尔迪尼,她是一位富有的佛罗伦萨商人弗朗切斯科-德尔-乔贡多的妻子,丽莎-盖拉尔迪尼共有三个孩子。这位佛罗伦萨商人在他们第二个小孩出生后不久,要求达?芬奇给他的妻子作画。这幅画像从1503年开始,直到1506年才结束,或许达?芬奇直到他去世前也一直在修改这幅作品,很可能最后改变了蒙娜丽莎的头发和其它一些特征。

          扫描显示,最初蒙娜丽莎并非背靠在椅子上,而是笔直坐着。研究人员还对达?芬奇的绘画技巧进行了分析,包括他使用渲染和烟流技术来表现柔软、沉重的深度立体感。达?芬奇试图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生活的本质,并融入了他所有的技巧。研究人员还发现,蒙娜丽莎的画像中没有明显的勾画痕迹,这也意味着达?芬奇可能使用其手指来进行油画创作,而且在画中没有留下指纹的痕迹。扫描还显示,在画中一些相对阴暗部分,如眼睛和嘴角的笑容处的颜色较厚重,“敷有一连串薄薄的釉层”,对于达?芬奇究竟是如何将这些颜料层敷上去的还是一个迷。


        图2:一台激光扫描仪正在获取《蒙娜丽莎》画作的信息。


        图3:画作表面的许多起伏状是由于画板本身的木质纹理结构引起的,画板中蒙娜丽莎头部上方的垂直裂痕清晰可见,该图隐约显示出蒙娜丽莎的盘发状。


          蒙娜丽莎的微笑

          据史料记载,“蒙娜丽莎”的原型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商人弗朗切斯科-德尔-乔贡多的妻子丽莎-盖拉尔迪尼。



        达?芬奇为了唤起这位见多识广,冷漠、理性的女人发自内心的情感,曾经请钢琴师为她演奏、丑角为她表演。但这些都没有使得达?芬奇得到他想要捕捉到的东西,为此,他不得不将画作断断续续地延迟了三年。一天,这位贵妇人在翻阅达?芬奇所画的草图的时候,忽然发现了画着鸭掌的图画,她感到非常疑惑。达?芬奇解释说,这是他为研究和设计飞行器而画的,因为水流和气流;水浮力和大气浮力;鸭子在水中滑行和飞禽在空飞翔有某种相似之处。鸭掌滑水动作虽然简单,但隐藏着飞行器飞行的某种秘密。这个冷漠、理性的女人听到这番话,又想到飞行器一旦设计成功,人类将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情景... ...顿时引起了很大震动,并由衷地发出了微笑。这一难得而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立即被达?芬奇捕捉到了,并把它成功地塑造了出来。

          另外,荷兰的科学家们通过使用一种“情绪软件”对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进行了分析,发现她的表情中包括了83%的喜悦、9%的厌烦、6%的恐惧和2%的愤怒。

          达-芬奇简介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同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一起被称为“艺术三杰”,达-芬奇不仅是一位天才画家,同时还是一位大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大师。其主要艺术作品有:《自画像》(素描艺术的典范)、《岩间圣母》、《蒙娜丽莎》(代表了其最高艺术成就)、《最后的晚餐》等

          油画上的裂痕

          在《蒙娜丽莎》画作的上部有一道12厘米的裂痕,这道裂痕很可能是在画作最初的搬动过程中引起的,并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的时候被修补过。



        同时画作使用的白杨木画板在中间偏右的位置呈现翘曲,约比周围高出12毫米。但这并不影响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成像扫描仪记录了画作的三维形状,并在60微米的辨析率和10微米的深度范围内对油画的颜色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由于每年到卢浮宫参观《蒙娜丽莎》画作的游客达到700万之众,因此科学家们很少有机会把画作拿到实验室用仪器进行研究,此前的两次研究分别在上世纪30年代和1952年。研究人员表示,《蒙娜丽莎》因为声名所累。加拿大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成像技术十分可靠,此前还被用来对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进行了扫描。

          《蒙娜丽莎》画作简介

          《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1506年,创作者:达?芬奇,现藏于法国卢浮宫,属木板(意大利白杨木)油画,长77厘米,宽53厘米。同《胜利女神像》(The Victory of Samothrace)、《米罗的维纳斯》(Venus of Milo)一起并称为卢浮宫“三宝”。《蒙娜丽莎》油画有三个迷目前还存在争议:一,画像原型是谁?二,画的后面还有一幅画,究竟是什么?三,蒙娜丽莎的笑容十分复杂,而且其眼睛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注视着欣赏者,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蒙娜丽莎》出现之前,肖像画一般没有背景,达?芬奇打破了这一局限,使画像人物处在了远山、丛林、闪光的水池等背景之中,更好地衬托了人物的内在气质,更为有趣的是, 当我们集中看左边时,觉得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集中看右边时,又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富有变化。《蒙娜丽莎》画像曾于1911年被窃,后于1913年重新找回。

        来源:搜狐IT  责任编辑:杨小薇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88(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