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还--归还艺术空间开幕群展

      作者:汲平2013-11-30 09:57:57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1/5)白树 张婕 180x138cm 2011

          (2/5)灰色记忆 王春黎 150x110cm 2012

          (3/5)女王的肖像NO.1 张振学 100x100cm 2012

          (4/5)消逝的往往是我们所怀念的 梁冰 2012

          (5/5)展览作品 王婷婷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归-还--归还艺术空间开幕群展
          展览时间:2013/12/07~2013/12/27
          展览地点:[四川]-归还艺术空间-(归还艺术空间)
          主办单位:归还艺术空间(主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协办)
          参展艺术家:郝建涛、胡柯、梁冰、舒静、王春黎、王婷婷、张婕、张宇飞、张振学

        面对一件作品,人们往往被绘画平面所承载的视觉符号所吸引,却忽略了作品作为一种图像载体的物质性存在,无形中消解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立空间,或抽离了作品蕴藏的时间叙事性。还原艺术作品的独立空间,也不仅停留在一种物理空间的层面¬,更要建构一种横向与纵向交织的维度,捕捉“历时性”动态和“共时性”静态的重合,追求作品中所承载的集体经验和共同记忆,同时发掘艺术家个人经验的主体痕迹。

        “归”旨在回归社会现实,回归生存语境。我们无法离开身处其中的社会现实,艺术创作不是闭门造车,虽然它基于艺术家的观念预设,但观念来自于艺术家主体对现实的体验与感知,哪怕这是一个萧瑟、凌乱、病态的现实。关注当代现实的生存状态,关注当代人们的生存环境、心理变化,向当代社会发问、提出质疑,作为当代社会的个体存在,艺术家必须立足现实的生存语境。当然,作为艺术家的特殊身份和社会角色,和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回归到艺术史的脉络之中,展开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有效性挖掘,及回归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还”则是还原艺术家的自我意识,个人经验。消费主义、娱乐文化的盛行已使得个体“自我”意识逐渐模糊甚至沉潜,大众的生活方式、思考方法日趋同质化。作为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应该具有明确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还原自我的个人排他性,拒绝同化和平庸。反应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应逐渐摸索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环境、个人风格和表达方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确立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

        郝建涛作品中暗含着不易被发觉的时间性因素和不确定性,他通过茶渣在画布上长达半年之久所形成的痕迹为创作基础,虽然在视觉呈现出犹如水墨渲染的效果,但茶渣所形成的痕迹更具自然性、偶然性。如果说这种偶然性的遗痕突出了“文本”在其“上下文”的主体地位,那郝建涛则不断通过后期绘画性的语言消除了这种隔阂,并达到和谐的统一。就作品的时间性观念而言,王婷婷的作品也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利用用古代手卷的方式在卷筒卫生纸上进行单调而又复杂的创作,艺术家潜意识的情绪表达与自我克制都隐藏于作品中。对她个人而言,创作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作品最终的视觉呈现,这更似一个具有行为表现意义的修行过程。对观者而言,只能通过时间静止的横切面观看这件作品,无疑为不能重温古人手拂长卷的惬意而有所遗憾。

        胡柯“欲说还休”似地诉说着作品中潜藏的性别意识,以及作品中表现出若即若离的伤害感和身体快感,在他塑造的人物中,人就是精神内核和外在躯壳相互冲突而又无法隔离的矛盾体。这种带有自我、个人迷失与困惑的“青年症状”是人人都要经历的懵懂岁月。在他的最新作品中,胡柯愈加显现了他对材料属性和语言转换的迷恋,现成品的使用、作品场域的营造使得其作品越来越具有装置性。艺术家张婕似乎用她丰富而细腻的色彩为自己“致青春”,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段甜到悲伤而又无法释怀的爱情故事,或许这些故事只能存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她们不仅吸引着观众倾听画面中小女孩个人独白式的低吟述说,似乎我们与画面中的小女孩伸手可及却又遥遥无际,正如我们与记忆的距离。但她笔下的女性,却令观者毫无私密空间的偷窥心理,也摒弃了过分的情欲猜想。无论在作品题材还是画面内容,她都没有陷入对“美”的刻意塑造与描绘。生存语境、社会现实的个人经验表达在舒静作品中充满了张力,这主要表现在其个人经验的视觉转化中所独具的私密性、碎片化、微观化。他的作品甚至更似艺术家对百无聊赖、机械麻木的自我以及社会的现实记录,但正是在这种虚幻、模糊的视觉记录背后,却映射出一个无法触及却更加萎靡不堪的异度空间,那里充斥着对金钱、权利的崇拜,对利益、快感的欲望……

        梁冰的作品主要表现为一种镜像转换所形成的另类视觉观看经验,他在一面玻璃上绘制具有“社会性”的风景,然后将玻璃覆盖在一面凹透镜上,使其反射出与玻璃上“社会风景”完全不同的镜像,这也正是艺术家无意而为所期待的视觉呈现。在这样一种双重镜像所形成的幻象空间中,我们无法辨识甚至无暇思考图像的真实与虚假、存在与虚无,而这也似乎在无形中解构着我们既定的视网膜经验和图像崇拜。对传统视觉经验和视网膜条件反射的颠覆,一直贯穿在王春黎的艺术创作中。他用相机不断翻拍电脑屏幕上的图案,图像消解的过程恰恰也是新的图像形式建构的过程,最终呈现在画面上的图像则是一种介于表现和再现的游离状态,是图像在时间线性消解轨迹中的一个静态捕捉。但它却遮蔽了图像本来的意义或叙事内容,通过艺术家对图像地不断“编码”与“上下文”关系地建构,最终将无法进入作品原境的观者拒之门外,或者令观者的视觉经验系统土崩瓦解。

        同样面对艺术家作品的“原境”问题,张宇飞似乎故意为观者设置了一个圈套和视觉陷阱。因为他已经预设了一个观者可以看得懂的假象或条件,这就导致了任何人都可以进入他的作品“原境”之中,并从未涉及所谓标准的解读方式——这就闯入了他的视觉埋伏之中。抑或这种视觉陷阱的真正原因出于张宇飞对“入相”对象的无标准化,甚至带有些许的诙谐和荒诞化,可以说他的作品既拥抱解读又拒绝阐述。张振学向来排斥作品中“商标性质”的符号化,而且他与“主流”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距离。他对笔触肌理、线条的表现力有着天生地驾驭力,作品中无时不流露着具有个人化的传统气质。正是对画面肌理独到的处理,使得观者在心中唤起一股动感的力量。他的作品看似轻快,却充满记忆的伤感和沧桑,使得画面精神充满厚度。

        此次展出的作品形式多元,有绘画、雕塑和装置作品,呈现出艺术作品的多样性独立空间。还原作品的独立空间,不仅仅涉及作品的物理空间,还包括媒材本身、呈现方式、观看方式,归还艺术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真实,丰富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以及政治空间。最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此次作品展览呈现出艺术家在两种空间转译过程中不同的个人方式。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124(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