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扇外山—董亚媛个展

      作者:汲平2016-05-28 09:13:23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1/8)扇外山—董亚媛个展

          (2/8)洛神/ 2015年 水印木刻 / 41cm×81cm

          (3/8) 黑龙潭/ 2015年 水印木刻 65cm×100cm

          (4/8)《摽有梅》100cm100cm木版水印201310

          (5/8)《魑扇》120cm60cm木版水印201401

          (6/8)《魅扇》120cm+60cm木版水印201312

          (7/8)《冥》-木版水印-100cm100cm201501

          (8/8)《黑龙潭》-木版水印-65cm100cm201504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扇外山—董亚媛个展
          展览时间:2016/05/29~2016/06/30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东四十一条25号-(水墨轩画廊)
          主办单位:水墨轩画廊
          参展艺术家:董亚媛


        开幕时间:2016年5月29日(星期日)下午3:00


        水墨轩画廊将于2016年5月29日呈现艺术家董亚媛的个展“扇外山”,展期将持续至6月30日。

        “扇外山”即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外有一个独立的、真实存在的理念世界。艺术家对极端物质本源与精神本源论的不断研究、分析、推敲和重组建构,塑形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瀑布、山石、云海”作为艺术家精神世界的物质载体,作品使观者的所视所思有了具体依托和指向。

        听瀑赏石观云海,似懂非懂时,童年与少年时代身体的触摸与攀爬把自然中的山与水变成了感知的本能,在与自然断裂的当下生活中,唤起一种自觉,在现实触及回忆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复现与时空的错位,在冥想中进入一个有意境的自我建构的时空维度中,体验永恒的真实。

        中国古代用“宇”表示空间,用“宙”表示时间,“宇中有宙,宙中有宇”——《管子宙合》,相对于客观存在的时空,更具有真实感的是人在感知层面的主观时空关系,它时快时慢、时宽时窄、无限延展又循环往复,一个人经常生活在昨日与今朝的恍惚、古代与现代的跳脱中,就像明末董说《西游补》中写道的孙行者,跌进了“万镜楼台”,在古人世界与未来世界中奇幻穿行,被虚空主人呼唤,才得以醒悟。

        瀑布对于我而言,却像是一种流动的时空存在,连接着始末与边界,是生与死的边缘,象征着人的童年到老年,沿着岩石缝隙贮存的泉水,汇成一条河流,懵懂着奔向悬崖绝壁,飞流而下,在激起万层浪花后又汇成深潭,归于平静与沉寂。在《黑龙潭》中,仿佛回到了与母亲在夏日潭水中嬉水的童年时空,每个岩石缝隙的形体与结构中贮存的水都汇集在象征母性的瀑布中,不断的流动。但是这种不断的流动又会使得造成瀑布的悬崖在水的冲刷下不断地坍塌,最终导致瀑布的消失。瀑布作为一种暂时性存在的河流态,却又创造了永恒的时空感受。

        山有阴阳,瀑布就像时空边界的钥匙,可以由阳入阴,打开山中封闭的世界,找回往昔失去的时空,并留下精神和意味深长的未来共处。那些生活在山中封闭世界的人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没有历史和来,没有东方和西方,活在混沌中,这里的人们像生活在海洋中的灯塔水母一样,能不断地进行自体重生并在成熟后回复到幼年的状态,无限重复,永生不老。以完整的存在与四分五裂、礼坏乐崩的文明世界对话。若真能跳脱出当下的时空限定,去往另外一个纬度,就会生成新的世界。

        在艺术上,我试图去探讨一种新的时空关系,有时往往是矛盾或者是奇怪的,这个我并不在意,在作品中时常会有错位的空间与形象,重构的一些矛盾的关系,例如东方与西方、建立又破坏、立体与平面,试图激活中国传统语汇,在我的画中,传统水印木刻技艺体现出极强的统一性、包容性和偶然性,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智慧与美感,替我传达了出了神秘又厚重的意境,使作品和自我都更趋于完整。

        亚媛   写于北京

        重塑真实的世界  — 董亚媛的版画艺术

        张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文

        董亚媛的《扇外山》系列,用中国传统的水印木刻技法,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图像,再现了她心中神秘而黑暗的想象空间。

        其中《魑扇》《魅扇》两幅,画面有着明确的人物形象,显而易见,分别来自中国传统与西方古典的图式,所不同的是,她将安格尔的《大宫女》置换为一位东方的女性,而以中式的扇子与纹饰、天空的瑞鹤与祥云,削减了安格尔原作丰盈的肉体与形式感,代之以遥远的东方情调。

        这种在东西方图式之间的挪用与转换,显示了艺术家本人身处当下,对于他者与自身文化血脉的思考,而这种思考的结果,或者说阶段性的完成,即是整套作品所恪守的、来自中国古代、历史久远的水印木刻技法。

        在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回归传统,吸取祖辈的遗产与养料,俨然已是一种政治正确与无可厚非的决策,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众多“为传统而传统”、或沿袭传统技法,却总流于表面,无法与作品内在精神相契合的种种倾向;另一方面,亦是在回归传统的大潮中早已有之的、对于中国符号、形象的信手拈来与贩卖,正如同为水印木刻的很多作品,往往定格在某一具体图像或人物的自我繁殖,丧失掉观念的力量与思想的深度。

        如果深究水印木刻这一传统技法背后的核心或精神,大概可以捕捉到一种在版画创作中、极为可贵的偶然效果。版画作为一门画种,从实用目的与商品功能的时代,围绕千篇一律与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到当下的语境,对其复数性语言特征的再度挖掘,除此以外,偶然性这一元素,却是水印木刻的技法所天然具有的。也就是说,使用水印木刻的版画艺术家,可能制版之后付诸印刷,每一版印出的效果都不尽相同。

        这样一来,如此充满偶然与变动的特殊语言,在创作过程中就刻画特定人物而言,便变得不合时宜,其所擅长的范畴,则转为营造一种虚无缥缈、具有整体视觉效果的意境与空间。而这一点,又恰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绵延不绝,且与西方理性思维相抵牾的,对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神往。

        从这一层面而言,董亚媛对于水印木刻技术的运用,便没有掉入流于形式语言的窠臼,事实上,在《扇外山》的系列中,除了两幅有明确人物形象的作品以外,艺术家将主要的心力,都倾注在了对意境的把握,对空间的营造,与对想象的捕捉。

        例如,在《寻山》中,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便退居次席,他们无比渺小,似乎与深远而黑暗的背景相比,不过沧海一粟;而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的,则是远古洪荒一般、虬结的山脉与蜿蜒的河流,在强烈的黑白对比之下,在熊熊火把的烟雾缭绕之中,艺术家想要苦心经营的,正是与水印木刻这一传统技法紧紧结合的,来自东方的悠远与虚无。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空间,一个充满偶然想象而又不曾安稳的空间,是真真假假的矛盾并置,是雾里看花的理念世界。继而,正如很多青年艺术家一样,董亚媛在作品中,也跃跃欲试地流露出自己的主观情绪,流露出自己独有的、对于当下生活的体验。

        如果说作为特定艺术门类的版画,一直与严谨的理性与刻板的复制相关联,那么董亚媛想要尝试的,则是如何在一丝不苟的刻刀下,渗入主观的情感与自我的创造。这种情感,这种对于生活的体验,便是贯穿《扇外山》系列始末的,黑色意境的营造。

        与粉饰太平的假象不同,与麻木不仁的群氓不同,董亚媛看到的世界,或者说,她内心之眼所观照的世界,是黑色的,是神秘而不确定的,同时又是缺乏安全感的,正如在另一幅作品《山音》中,艺术家苦心经营的世外桃源,田园牧歌般的诗意空间,却放佛在悠远的笛声中,悄然发生了崩坏,一朵专属于现代文明的蘑菇云,缓缓地覆盖、笼罩了生机勃勃的花草,这是一种当代景观的杂糅,也是一种对于当代问题的揭露,至于揭开现实的面纱,直面惨淡的真相,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一双洞察之眼。

        相比专注于塑造形象与自我繁殖的艺术创作,董亚媛更感兴趣的,是对偶然性的呈现,以及对意境的空间营造。明确的图像、鲜明的人物,当然能令人过目不忘,但董亚媛毫不讨巧地对于另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世界架构,却是观者需要用心去体会的。

        艺术家简介:

        董亚媛

        1987年 出生于山东

        2010年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学士学位,北京,中国

        2014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北京,中国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147(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