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詹建俊,叶楠文字实录

      作者:汲平2010-07-05 15:36:56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 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

          詹建俊、叶楠专访

          主持人: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由中央美院和“艺术国际”联合推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第14场。今天走进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央美院詹建俊先生和叶楠老师。

          詹建俊先生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1955年到1957年在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他的作品《起家》参加了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会并获得了铜质奖,毕业后詹先生任教于中央美院油画系,1986年他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詹先生的代表作有《狼牙山五壮士》、《潮》、《高原的歌》,并出版《詹建俊画集》,他的作品曾经在全国美展获金质奖章,北京市美展一等奖。

          叶楠老师是中央美院油画系副教授,她在1989年到1996年被公派留学列宾美术学院,2004年参加了第十届全国美展并且获得了优秀奖,2001年到2005年她的作品《召唤》组画等十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詹先生聊一下这次入选的作品《黄河大合唱》,您当初为什么选择了这张作品,有什么样的构想?

          詹建俊:这件作品是在这一批100幅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当中的一幅,其实这幅画严格说等于是领导任命,原来因为我年纪比较大,这个画规模比较大,考虑到年龄,包括制作条件什么的,所以没有敢于去承担,后来领导极力希望我能参加,然后我说我一个人恐怕能力不行,就请了叶楠同志跟我一起合作,我们俩一起合作,而且她比我年轻,所以她出力比我要多,我们一起研究共同来做这幅画,这样就有信心来接受这件作品。

          这件作品应该说是很特殊的一张历史画,它不是以某一个历史事件、重大的活动作为画创作的主要内容。《黄河大合唱》是件艺术作品大家都清楚,这件作品影响在我们国家应该深远,每个人几乎都会哼唱,非常深入能够感受到这件作品在我们民族整个的历史当中所发挥的作用。

          以一件音乐作品来做创作的主题核心内容怎么去表现,不像有些画就是一个事件能够更多了解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比较集中容易完成,所以一开始我们两个共同探讨怎么样来领会这件作品主题上的要求。

          其实,我觉得这件作品所以要定《黄河大合唱》,因为这件作品在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生死存亡,整个民族发展当中它的作用应该是以黄河为背景,体现出来我们民族一种生生不息、顽强奋进,不惧任何强暴的奋进精神。黄河赋予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用黄河来突显,特别在抗日战争当中这件作品产生,它所显示出艺术作品的力量,通过这件作品我们要展现的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但是题目的整个主题精神应该不仅限于表现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历史展现,它应该是更宽作为民族精神这样一种核心的思想来构思这件作品。

          一开始,她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想法,提供作为三联画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这个题目太大,《黄河大合唱》作为音乐作品我们听了很多遍很熟悉都会唱,怎么去表现,里面有很丰富的内容。作为音乐作品当然有很多章节(《黄河怨》、《黄水谣》、《怒吼吧!黄河》),每一段都很好,我们怎么概括它。这次我们的小稿现在已经放很大了,开始来画正式作品了。这个小稿基本上是这种形式,三张画组合在一起作为展示,我们觉得《黄河大合唱》所应该包容的几个主要方面。

          主持人:叶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三联画构图方面是怎么安排的?内容是怎么样的?

          叶楠:一开始有这么个机会和詹先生一起画这幅画,当时觉得这个机会难得,能够和詹先生有一个学习的机会,当然特别开心了,也没有预估这个画的难度。一画起来才发现这幅画的难度非常大,詹先生当时说画一幅能配得上这首音乐的作品,我想这个音乐已经是什么级别了,已经是中国第一交响乐,詹先生肯定觉得没问题,对我来说参与有詹先生指导我也有信心,画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难点。

          首先,这幅画要有历史感;第二,要有浪漫性;这两个组合在一起挺困难的,后来詹先生说一定要体现浪漫主义的历史性,和詹先生研究把这个内容分成三部分。第一,表现中国人民的苦难,在抗日期间当时中国人在被蹂躏的情况下。第二,表现全民抗战,所有人振奋起来反抗外来入侵,中间用黄河最精彩的部分,有浪漫性的。当时我们想詹先生说应该体现黄河的浪漫,最有激情的部分应该是壶口。詹先生定下来,我想怎么画起来,具体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做了很多具体的方案。当然中间方案很多,开始构图以人为主,詹先生说以人为主是不能体现黄河的气势,后来就把人从2/3的分量变成1/3的分量,中间的冼星海也开始是人为主体,现在人只占了1/3弱一点的分量。

         主持人:怎么样去收集资料?叶老师专门去了黄河那边,有什么样的感受?

          叶楠:因为小稿已经出来了,初步想法已经定了,实际上我还没有去过壶口。詹先生年龄大了去壶口非常辛苦,我和另一个老师去了壶口,沿途山西、陕西都转了一下,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人物形象做了收集,主要以当地人的形象作为基础,所以拍了很多人物资料,黄河壶口的资料,正好春节前没有冻上水还很大,拍回来很多资料给詹先生看,詹先生说非常好有了这个就不怕了。

          等于有了最开始对黄河壶口真实的反应,我体会壶口确实气势很大,那么大一条河,就在壶口那个地方一下变成非常窄的阶段,这么多水积于一壶的概念,就像壶嘴一样,巨大的声音老远就能听见,近处一看水、雾气和瀑布不太一样。壶口是非常长的一个节段,所有水都往下冲,形成无数的瀑布群凹地的感觉,已经是一个奔流的感觉,不再是一个平面的感觉。好看之后觉得创作难度也增加了,因为它已经不是一个平展的空间了,很难有壶口具体的视角供咱们去直接搬运,因为壶口面积很大,站在哪个角度都不能体现壶口的气势。

          因为没有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角度供我们直接反应过来,詹先生说不用考虑这些,要体现它的浪漫精神。

          主持人:詹先生,您怎么样设计主体的人物手势、旁边两侧人的分布,当时希望体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詹建俊:这个刚才叶楠介绍,基本上我们把三部分按照她原来说的,这部分镜头主要在侧重黄河当时抗日时期逃难,人民受苦难,黄河船夫,而且在黄河的表现上侧重在河流深远内在的力量。这张基本上侧重在这一面,这一张就是奋起,等于是抗日战争的部队和人民群众一起来从事抗日活动。这两个不同的侧重面。

          主持人:这个是表现苦难,这个是表现奋起。

          詹建俊:中间以冼星海为主要人物,《黄河大合唱》乐曲是他做的,作者本身不是一般肖像画的处理,带有一点臆想性的,但实际上不是真实的,不可能一个人站在壶口那去指挥谁呀。实际在精神当中、在我们的臆想当中《黄河大合唱》这件作品是冼星海人的精神状态,应该是处在这种情况下,在黄河的惊涛骇浪,怒吼黄河,黄河的状态和他对抗日战争人民精神这样一种体会结合起来的,所以处理在三个不同的画面当中,分头来处理,这里面既有《黄水谣》、《黄河怨》、《怒吼吧!黄河》,然后奋起抗战的。中间就是突出来把冼星海的形象突出结合起来,这样三联画结合起来,整个一开始有一个变化过程,人物和黄河之间关系的处理,因为这件作品主要靠整个画面气氛和内容的结合,所以黄河水和人物关系要互相来构成画面的力量。因此,河水占有的比例,慢慢中间推敲不断来磨合,现在相应分量会整个看起来这张画整个黄河给你扑面而来的那种感觉会更强,分开了黄河当中体现不同的情绪。现在只是小稿子,具体大了还会在人物的情绪,黄河水的表现上会更具体一些,会更明显把这样一种思想内容含在里面去。

          主持人:这些人物的形象是怎么样选取的?叶老师搜集过哪些资料?有没有找特定可供参照的人物?

          詹建俊:她做的具体工作比较多,翻了很多资料,主要是我们臆想当中所构想应该有的人物,通过这样一些人物找一些相应的在图像资料上可以参考的东西,不是以某些现成的形象为准,或者请一个模特,找现成的图片搬运,直接能够搬运的东西几乎没有,都是根据我们臆想想要出现的有代表性人物,根据人物设计应该有的动作,然后根据我们的想象之后来搜集相应可能做参考的东西,没有的话我们去找模特摆我们需要的姿势,然后我们赋予人物应该有的精神,整个人物形象是靠我们来塑造。

          主持人:叶老师介绍一下在“苦难”和“抗争”部分有哪些代表性的人物?比如说“抗争”这部分有渔夫、受难的民众。

          叶楠:因为人物主要来源于冼星海这首《黄河大合唱》中间涉及到的一些具体内容,它表现了一些船夫的抗争精神,苦难的有《黄河怨》,尤其一个女性很悲惨的命运,还有老百姓对当时自身的诉说。这是基础的形象后来想分成几部分,一部分想表现非常有力量像前面的部分。

          主要形象看黄河流域人们形象的特点,第一部分表现可能是选取比较有力量的男性,他们在民族压迫下既有抗争的一面,又处在一种很悲惨命运的逃难状态下,这部分将来暗示可能会转化成这部分人,起来直接成了很强对反对外来入侵的军人势力。

          第二部分比较中心的部分主要是《黄河怨》女性,悲惨的儿童很无奈,真正战争带来的比较悲惨的老百姓的命运。后面继续了这些情况,主要两组船夫把力量感体现出来,他们属于老百姓行列,但他们具有中国男性强烈的力量。船夫隐含了中国人民的力量,詹先生说应该是有这几部分的设计在里面,才能够体现出前面乐曲所包含的东西。

          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无非全民抗日的这群人,这群人涉及到有抗日军队部分,有人民的部分,小孩代表未来的希望,儿童要成长为将来的力量,真正后起之秀的力量,大意就是这样。

         詹建俊:《黄河大合唱》整个乐曲里包含的人物,从《黄河怨》、《黄水谣》一直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怒吼整个人民的奋起,里面也有抗日的部队,有骑兵、有红旗招展,支援民兵,整个人物挺丰富的,涵盖了在整个那段历史时期当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方面。

          主持人:我们知道詹先生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对当时历史画的突破,您运用了纪念碑式的人物形象和太行山的有机结合,当时也是一种有突破性的创作。我想听一下您对《黄河大合唱》在这个时期的历史画创作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画创作有什么不一样?从创作环境、现在可以表达的内容有什么新的变化?

          詹建俊:我个人觉得那张画是50年代后期创作的,都是属于革命历史画,从我们本身理解这段革命历史和中国人民斗争历史的发展,应该说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从我们的角度怎么看待,狼牙山也是抗日战争的题材,这个也属于抗日的题材。因为对历史的认识,对抗日战争历史的认识,中国人民心目当中,从整个抗日起我们对这段历史深有体会和认识,应该怎么塑造这段时期当中的人民和抗日的英雄们,不同的题材会有不同的点,艺术表现应该注意什么东西。关键恐怕对于思想内涵这一段的认识应该是和五壮士只是题材的不同,所显示的应该有作品的核心思想不同。但作为整个历史的认识应该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在艺术的环境,艺术手法表现,艺术思想,现在这段历史时期和五十年代后期有很大区别。

          严格说,我在五十年代后期画《狼牙山五壮士》,我在艺术上的表现是受质疑的。当时是因为我那么画,用意象纪念碑式的画法,画在跳崖之前宁死不屈的情况下,在当时艺术思想比较简单化或者比较“左”的对于用艺术来表现抗日英雄、表现革命战争应该怎么体现,当时有一套比较简单的框框理解,所以对我那张画当时有人反对,认为我是一种修正主义的对于抗日英雄的理解,没有把抗日英雄表现在一种积极的反抗当中,而是画在了要死,要去跳崖,这是对英雄的一种歪曲,所以我那张画差点就被作为有问题,已经在《美术》杂志上文章有否定性的作为反面的思想体现。

          所以从这点来说,我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现在的环境和那时不一样,那时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而且我按照领导的思想不变不行,按照领导思想反复画另外的稿子(打仗、冲或者怎样),但是我自己总是不满意,最后总算有人支持把这张画完成。

          现在创作这张画,不是我们创作的思想受到外界的什么限制,而是我们自己的艺术思想怎么样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这样一个主题,有充分的自由,有充分的艺术空间和艺术手法提供你去采用。现在我们苦恼的不是客观环境对我们的束缚,而是主观能力,主观的艺术思想能不能够更好地更完美地、充分地把这样一个主题思想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客观环境上的不同,给我们所具有的压力。这两个压力方面不一样,但同样是承受的压力。这张作品同样承受,对于我们来说,因为这张画是很重要的,国家作为重大历史题材,我们来承担这件作品,这个题材我们应该把它在我们想象当中应该所能够体现怎么样淋漓尽致完美地体现出来。

          这个压力是我们对自己艺术表现的要求,但是现实能力,最近到现在我们在努力推敲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包括水的具体应该怎样,都在稿子当中反复修改,就是要想办法尽我们的能量,不要留有遗憾。所以从这点来说,又没有跟过去画历史画上没有什么,从作者本身来对待一个历史题材,作者应该怎么去表现,特别是在一个艺术作品怎么能够在作者体验情况下,能够用艺术的语言手段,艺术的处理充分地渲染这个主题的特定精神,这应该是从作者来说没有多大的区别。

          在历史不同时期所提供给作者的可能性和条件差别很大,所以我觉得当下我们承受的历史题材应该是能够更有条件,比那个时期画得更好,画得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主持人:詹先生我想知道的是《狼牙山五壮士》从被否定进到了我们的教材当中成为了历史画代表作和经典作品,这个过程是怎么样转变的?

          詹建俊:这张画从被否定到被肯定,肯定了之后当然就没什么太多的事情好说了。过程的转变应该说是还在于,因为当时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一批历史画,由博物馆的领导、美术界专家组织了一个核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本身的看法很重要,因为一切都是他们来定,特别那个历史时期,五十年代一切听领导的,作者在里面起的作用没有现在作者发挥的因素成分更大。作者只是在画面上,至于这张作品决定怎么样,作者应有的权利、能动性相对来说那个时期领导作用发挥比现在更强,决定画的生死。

          否定也是由于领导(不止一个人)否定,所以构成很长阶段我在创作当中的苦闷和压力。到最后我还是觉得不合适,我希望能够用我原来的稿子基本处理方案,最后有一位美术界领导觉得这样画也并不是不可以的。因为当时我们向苏联学习,所以他举例子说,苏联的艺术作品当中就有很多纪念碑这样去表现英雄的,所以我们为什么在绘画当中就不可以,也可以这样去画,由于一位领导的支持,这张画就可以让我去进行。

          拿出来之后结果大家都很喜欢,大家都给予肯定,因此这幅画从我个人的感受,逐渐被肯定的因素更大,逐渐变成了被肯定的历史画一件代表性作品,这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原来带着很大荣幸,有机会能够按照我那个稿子去画,画完了之后我觉得这样画更好,但是客观上领导会不会再给予否定,或者群众接受不接受,我都未知了。

        主持人:当年的作者已经变为了今天的评委,詹先生觉得这次历史画创作里,有没有可能会变成经典的作品,因为评委的意见让它失去了机会?

          詹建俊:这种可能性不是说由于评委的意见,当然评委在里面要起作用,因为国家聘任你作为专家,就是因为做历史研究的、行政管理的,特别国家政治领导人,他们在美术专业上不是专业人员,所以要依靠专家来做艺术上的评定。但现在和过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现在我们是充分地要和作者交流,充分地了解作者原有的意图当中进行探讨。评委会有不同意见,在进行过程当中从开始稿子就发表,互相进行探讨,在文化部领导当中把很多专家分工,哪几位专家负责哪一部分,或者你熟悉哪一部分,比如说有部队的专家就把部队的几幅画由他来负责直接沟通,随时随地进行联系。地方上谁熟悉谁,比如说在一个学校工作的,他是评委,也是这个学校的专家,因此他和学校承担任务的人直接进行沟通。现在有充分的交换意见,在进行当中不断给以改善或者不断探讨,怎么样避免这张画最后完成不好,或者由于某些水平不能够符合要求。它跟过去评委某些意见,个人的意见能够决定能成立与不能成立,我觉得这中间有很重要的差别,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评委作为个人只是提供和艺术家交流,或者在艺术上有点经验,或者是比较熟悉某一些方面,可以提供给更多互相交流的机会或者是一种可能性,避免一个人(作者)在创作当中构思上的局限或者掌握材料的局限,艺术修养上的局限,这样的话集思广益,这就是保证希望这张画在进行当中就把多问题解决,不具体到最后作者做了很大的努力,最后像中彩票式的,然后一公布号谁中奖,谁没中奖,不中奖就倒霉,而是已经有很深入的过程。但是也难免,究竟历史画本身,包括我们的压力,因为国家对任务很重视,要求很高,群众要求也很高,我们自己也要求很高,但是不管怎样每位作者都会受自己能力的局限,不能说现在已经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就我们完成这张创作有力不从心的地方,努力去做好,至于最后做的结果,如果的确这张画在思想内容体现方面直接的问题,只会在艺术水准上或者整个绘画表现上有哪些不够理想或者欠缺比较明显的,是作者本身力量的局限而不是靠交流能解决的,那这个中间也会有。现在做预估了,因为文化部领导一直这么说,分这么几个阶段,稿子大家可以去承担,承担的结果要经过审查的,文化部领导说最后也可能经过审查某些作品不合格就不成立了,或者是作为文化部来说就不收藏了。这个可能性也不排除,和我当年的状况这中间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有点领导说话就算,没有自己申辩的可能,你的想法被重视的可能性和现在没法比。

          要说和我当年创作情况,评委对作品所具有的作用带有一定参谋性的,不是决断的个人。最后评委还要集体讨论,讨论之后大家共同的意见做决策为准,不是专家委员会能够决定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詹先生是第一批苏联马克西莫夫油训班的学生,叶老师也在列宾美术学院有过四年的学习。我们的历史画创作和苏联的历史画创作有没有距离?如果有的话,我们还有多远的距离?现在从叶老师的角度看,在苏联看到他们的历史画状况和我们现在的历史画状况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詹建俊:她在俄罗斯生活时间比较长,她和老师也一直有联系。

          叶楠:历史画主要出现在苏联时期,现在也有画家在画历史画,但是和那个时候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苏联也像中国五十年代的情况,有一些国家任务画了一些表现历史战争的题材,作为苏联本身来说,他们有一个民族的情节在里面,二战对他们来说是很光荣的事情,而且也是很悲惨的事情,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赢得了全世界的转折点。从两点上来说有自豪感,每个家庭都有人员损失,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受到战争的影响。

          历史画在当时非常有历史意义,当时有著名的画家(梅尔尼科夫),他们在参与创作的时候本身就是军人,本身参与了战争,他们在画的时候实际上在画生活的一部分,画的作品自然有感人的一面,而且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我们也看到了非常多的这方面的作品,有非常大尺幅的作品。

          当今画历史画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现在属于个体画,也不像中国有这么大的全国性行为,他们很羡慕,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俄国画家非常羡慕,他们说你们现在国家还有这个想法,还能有这么大的任务、投入能够使画家有施展的机会,实际上这个投入资金不是钱最多,但是作为社会行为确实有很大的推动性的,能够出现巨型作品,画家个人很少能画这么大尺幅。所以他们很羡慕,当今的画家没有这个条件能够有这么强的历史画的创作,哪怕一个巨型作品都很困难,这是现在俄罗斯画家比较苦闷的地方。

          主持人:詹先生很多观众在问的时候,现在历史画的创作写实能力究竟和(苏联、欧洲、意大利、法国)油画的始发地有多大的距离?通过全国的评选,您个人作为评委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詹建俊:严格说我们的油画是从西方学习来的,他们是发源地,他们有很长的历史,历史画这种属于表现重大题材的主题性绘画。因为油画的历史是二十世纪初开始,主题性绘画集中是五十年代才有,四十年代极个别人创作抗日题材,相应来说不是有像五十年代国家的面目的出现。

          但是从俄罗斯、欧洲(他们)对重大题材的作品,19世纪俄罗斯一批非常优秀的历史画,苏联时期向这些有名的历史画学习的,苏里科夫,列宾,《伏尔加河纤夫》、《女贵族莫洛卓娃》这些鸿篇巨制、非常优秀的经典作品。

          西欧也有很多历史画,《拿破仑加冕》这一类都是相当的鸿篇巨制,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促进我们重视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历史,这些画起作用,因为历史上有这么多名画,从文艺复兴起西欧就是很多重大题材的画。

          所以,我们觉得用美术表现历史是很好的一种形式。但是,今天严格说我们的历史还是短,这种画重大题材的经验跟水平、能力应该说还是有差距,我们经过自己很努力地向西方学习油画的技术,油画的艺术,油画艺术语言的各种方式,各种风格,包括从古典起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着重去有机会出去,研究西方的各种历史时期的绘画艺术手法,技术的水准,怎样能够掌握,所以我们中国画家,特别中国油画家应该说是在世界上少有的对于西方油画虔诚、全心全意去学习的态度和用心,相当用功,相当用心。

          所以到今天为止,也应该说我们取得很大进展,表现历史画主要的形式还是写实绘画为主,太前卫或者太过于个性化不大适合这类题材,因为这类题材要表现受公众来普遍对历史介入的方式。

          所以写实绘画在技术层面我们到目前应该说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包括在整个绘画的艺术水准方面,某种程度来说具有承担这类历史题材的能力。因为五十年代我们也承担了,但和现在比那个时候水准要差,那个时候有很多历史画画得非常好,但是在艺术语言上单纯从油画写实绘画的水平来说它不够,你要从表现历史感或者历史一种内在精神,包括人物塑造的一种真实程度、精神情感、人整体社会的面貌,甚至比现在还有更深入的理解,更真切的体会,表现很感人。

          但是单提出来油画技术语言可能不成熟,还不太能够把握油画艺术规律语言当中更妙的东西。

          现在比那个时期有很大的进步,现在有很多画家在技术层面研究得相当精到,这次有些画我们也抱很大期望,应该出现一批好作品。

          话说回来,要和西方博物馆几百年来所存留下来、筛选出来的历史名作,无论从作为重大题材内涵的体现,历史真实的体现和艺术语言的完美,那还应该是有差距。这个差距有待于我们各自不同的方面继续向他们学习,可是不等于说我们现在这批画就在艺术上会有多大的遗憾,它体现我们国家的历史。我们当代的画家也应该说是具有一定条件,特别是在艺术水准上还是有一定水平相当不错的。我只是说从我们搞专业角度来说,要作为学术研究,作为提高今后如何使艺术水准更进一步,我们还需要向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油画艺术遗产,大师的名作里面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不管对题材的理解、人物的塑造,他们那些作品当中塑造了很多在历史上已经被人公认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代表整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就像《伏尔加河纤夫》由这张画人们认识当时俄罗斯当时历史时期的人物。王公贵族的历史人物都是在绘画的艺术形象创造出来的,给人们留下了东西。

          所以这一类的优点,我们这次画历史画应该努力去追求,朝着那样的标准去做。这次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很重视,专门为了任务再去欧洲学习、研究,自己画题材的要求专门学习研究,都是希望尽自己的力量把这次作品完成好。

          我相信我们是需要继续努力向一切好的艺术作品来学习,使我们的水准再逐步提高,还是有差距的。但是也不能说我们的差距,我们还充分肯定我们今天的进步、今天的水平。某种程度很多人在问我,中国油画究竟水平怎么样,外界都会提这个问题。我概括,跟这些历史名作、历史沉淀下来的大师我们是有差距的,继续向人学习,要跟当代一般的画家,特别在写实绘画角度来说,我觉得不相上下,各有优缺点,他们某些突出的个人画家比我们好,但是一般的画家还可能有的不如我们。

          各个国家都有突出的艺术家,我们国家有些突出的艺术家,国画不用提了,其他艺术上都有很多突出的,目前的国际水准很高。但是在油画艺术这一块我们能够取得今天成绩,应该说和西方当代艺术家平起平坐了,有对话的可能性,大家能够在一个平台上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我们有我们的长,我们有我们的短,我觉得现在和五十年代不一样,和改革开放以前也不一样,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取得很明显的进展,我们在一个平台上了。

          主持人:在土油画时代我们的艺术家技术欠缺,因为生活在历史的氛围里能感受到当时时代的气氛。现在的艺术家历史画创作技术上去了,艺术家已经远离了那段历史。在这100张艺术作品里希望听到您对艺术家的建议,怎么样把握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您作为评委看过来的时候觉得艺术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什么地方?大家应该如何弥补?

          詹建俊:我上次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有一个意见,基本上核心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当代的艺术家如何把你所承担作品的主题(题材)认识深刻,充分挖掘这个主题的特定性和这段历史当中特殊的内涵和历史时代背景,你把主题研究深了,把主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理解深了,你艺术处理的核心点才能抓着,不然的话你找不着很恰当的核心点。你可能停留在表面上的东西,因为你认识不够,因此你在艺术的表达上就会受认识的局限没有相应的艺术语言更好的贴切配合在一起表达。所以核心就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你要把你所熟悉的自己艺术语言和个人艺术特色在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当中融合进去。

          很多画不成功就是点没找着,找的不够,或者不够准确,这张画就会在题材的内容表现上、题材挖掘深度上面,甚至某种语言刻画,艺术表现处理上就会有某种不当的地方,或者不够理想的地方。

          主持人:大家现在收看的是由中央美院和“艺术国际”联合推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访谈第14场,今天走进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央美院詹建俊先生和叶楠老师,他们和我们聊了一下《黄河大合唱》这张作品的创作以及国家工程进展情况。我们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詹先生、谢谢叶老师。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