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素描教学中的文化溯源

      作者:汲平2010-01-05 15:32:05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摘 要] 素描,一直以来被作为训练和提升美术专业学生造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表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今天,教学效果却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原因在于学生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找不到认同感,语言上的隔阂,最终导致了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中作者将惯用的教学程序进行倒置,从源头文化入手,将学生原本需要在对素描学习中获得(或被动获得)的对审美思想、美学思潮的认识,提前到学习前或学习过程中,希翼建立一个高品味的起点,一开始就努力摆脱盲目的泥沼,从而提升素描课的教学效果,并构架起学生良好的知识体系,为创作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 素描 文化溯源 知识结构 主动 哲学思潮

          素描,一直以来被作为训练和提升美术专业学生造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表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美术院校专业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今天的素描教学中,教学效果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学生学习兴趣也明显不足,投入精力不够,相当一部分学习后对素描基本语言掌握尚不尽人意,更不用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所以要想达到通过素描教学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更好地进入后阶段的专业学习和创作这样一个教学目的就显得有一定难度。

          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扩大办学规模以后,新生总体的专业水平有所下降,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生中相当普遍;学生数量大规模的增加更使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学生个体上花费的教学时间呈比率减少。

          另一方面,从我们现在的素描课来看,基本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遵循传统的审美标准,从石膏到人体、从体积到质感、从透视到结构,通过教师讲述与示范相结合,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各项基本素质,进而了解其美学思想和审美价值取向;最终对艺术发展、哲学思潮变更有更为全面和直观的认识。不得不承认,这样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在今天已经有了明显得不适应性。我们的教学对象却已不同以往,他们生活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技术的大发展;信息数据的大爆炸;现代艺术强烈的冲击力……这一切给人的都是速度、热情和躁动,他们中的许多人对现代艺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了解。而我们的教育目的也不再是以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相当比率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与艺术或是绘画无关的职业,因此,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完整的,可能带来广大的可后续发展的知识结构就显得比拥有高超的绘画技巧更为重要和现实。可以看到,很多很优秀的艺术家基本功并非一流,事实上,在艺术领域,技术本身从来就不是全部,特别在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引领下,“技术”的地位更在不断退缩。而在整个内容一如既往的素描教学过程中,“再现”和“技术”这样的词汇被反复强调,对技巧性的过渡强调使“学生”在学习中是以一种相对被动的姿态存在的。于是,学生在面对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传统素描教学时难以找到认同感,他们看不到这样的技术训练与以后可能会去做的某种创作样式有任何地联系,语言上的隔阂,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极大障碍,最终导致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职业技能的获得不再是高教教育的唯一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素质教育成为主流方向,由此,在素描教学实践中,是否可以将惯用的教学程序进行一些倒置,及从文化渊源入手,将学生原本需要在对素描学习中获得(或被动获得)的对审美思想、美学思潮的认识,提前到学习前或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一开始就可能站在一个视野开阔的高度,对即将要学习的东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能目的明确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然而,要以比绘画技法更晦涩、更抽象的文化思想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方法是否可行呢?在此教师知识点的切入也就至关重要了,所选择知识点既要与当前课程有所联系,又不能仅仅着眼于当前,而还要具有发散性、连续性,要承上启下,既利用了已有知识,又为以后将学埋下伏笔。

          一、从美术史知识入手

          从我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学生都要进行专门的美术史课程学习,对整个美术史发展脉络都会有基本的了解,但美术史知识在他们头脑里仅仅是一些史料文字,是抽象而遥远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之前或其间,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画家或史实,结合其作品向学生宣讲是很有必要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讲述不能等同于美术史课的讲述,美术史课看重史实,我们却要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易于接受,无论正史、野史,只要能为我所用,就兼收并蓄。讲述的所有材料课程密切关联,以有趣的资料来填充学生头脑里那些冰冷的大师们的躯壳,使之有血有肉、可以亲近,从而搭建起一座通向那些晦涩理论的桥梁,使学生对各种艺术理论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使之有能力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技术与创造的关系,同时注意修正学生对绘画技法认识上的误区;另外,所授知识点要具有辐射性,点与点之间要有连接,使之最终能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构架,以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影响。

          大卫像、摩西像、被缚的奴隶、朱里亚诺等雕像今天仍被广泛用作石膏写生的对象,在这样石膏写生的素描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相关人物的背景资料;讲述大师创作时对力与美的追求和沉郁悲壮、气魄雄浑的艺术风格;展示大师其他的绘画作品,以帮助学生理解其雕塑艺术的美学追求,如此新旧信息的重新组合,带来新的冲击,为学生揭开新的领域,从而对石膏写生这一课程重拾兴趣,并准确把握深入研究的切入点。

          二、引入现代美学思想

          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在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艺术家的兴趣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的表现,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各宗流派在艺术实践中放弃了统一的绝对的美学标准,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和纯视觉性,强调艺术发现和创造的价值,许多艺术家抛弃了传统艺术技巧、绘画方法和工具材料,开拓新的媒介领域,采用新的表现手段,使现代艺术呈现出纷繁多姿的斩新面貌。这段艺术史的巨大变革除了在美术史课程中讲述以外,在教学过程中是涉猎不多的,多数是担心会扰乱学生视听,而不能再安心于在基础教学中更多要求的传统写实绘画里做功夫。然而多数的教师到了创作阶段又常常埋怨学生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没有想法,殊不知学生们已经被精心推敲、严谨入微再现对象的基础训练缚住了头脑,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习惯了用一样的眼睛去看事物,而忘却了他们的心灵。于是乎教师又要花大量的精力将学生从安于“打基础”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再去寻找他们被遗忘多时的心灵。

          从这个角度看来,学生的“不安心”并非一件坏事,在素描教学中引入各种新的西方现代美学流派和思想,在深入的讲解、讨论之后,让学生通过“素描”有选择的对自己感兴趣的艺术风格进行尝试,以此体验在艺术中释放自我的乐趣,拓展思路,逐渐理解“创造”在创作过程中的意义。这样,作为基础训练的素描才可以更好发挥其“基础”作用,因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容易、更理想地过渡到创作阶段。

          三、了解西方哲学思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现象背后的思想内涵;为了使学生在与现代艺术的接触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完整的判断能力,对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现代哲学进行一定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西方艺术流派往往是在某种哲学思想的启迪下出现的,二十世纪,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的哲学观点,使艺术家从对客观世界的关注转向了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关照,从而掀起表现心灵真实、表现纯粹主观情感的艺术运动;而超现实主义、观念艺术、概念艺术都是随着相应的哲学思想产生的,所以只有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背景和内涵,才能全面的理解其影响下产生艺术风格,在学习中不致流于表面而失之深意。

          四、向中国传统美学散发

          “线”是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也是素描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很多学生只是简单的将线作为勾形的工具,几乎没有体会到线条的审美作用,从而大大降低了绘画表现力。而“线”作为中国画的精髓,数千年被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从不同特质的各种线描到极具文人内涵的写意线条,拓展了极为宽泛的审美意义,而中国画的线描和水墨画本身就被列为素描的一种,所以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阐述“线”的含义,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视点,使其在对绘画语言的理解上更上一层楼。当然,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内心淡泊平静、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与现代流行文化的审美取向相去甚远,可能让学生难以理解。新世纪的大学生们,享受着西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带来的舒适、方便以及人类史无前例强大的成就感,大多怀着对西方文明向往和崇敬去追逐西方种种流行的文化现象,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主动、快速,没有丝毫的障碍和桎梏,所以向他们展示西方学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借以提升他们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兴趣和信心。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佛学家们努力向欧美国宣扬佛教文化,尤其是禅宗,禅学思想由于从某种角度为荣格、巴巴拉等一群西方心理学家指引出解决某些悬而未决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方向而名声大噪,因此,现在在欧美各国,提到禅宗、禅学,已成为最时髦新颖的学问。另外道家、儒家的思想也不同程度的在西方得到重视。在绘画方面,西方有大量学者研究和撰写了有关中国画的理论文献,比如美国的谢柏轲(Jerome Silbergeld)、罗樾(Max Loehr)、方闻、何惠鉴、高居翰、英国的苏立文(Sullivan)、文法国的杜柏秋(Jean Pierre Dubosc)等等,据洪再辛先生所编的《用中文发表和翻译的海外学者中国绘画研究论著目录(1922-1988)》,一九二二至一九八八年六十六年间,海外学者,包括日本学者在内,就有中国绘画研究的著作、论文共百余种面世,这些海外学者们用别样的观点,以科学的方法对中国绘画史学科中那些前沿课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了解这些研究成果,既可从多角度打开学生思维,又可借海外学者之口,启迪和敦促我们的学子学习、研究和反思我们传统,使之能在绘画实践,包括素描实践中更自由地驰骋。

          素描,这一打造基础功的课程,不能再是与创作分离开来而孤立进行,这样最终也只能成为孤悬之岛。而好的绘画基础应该是可以毫无桎梏地进入到创作阶段,因而对基本功的提高,一开始就尝试去追溯文化的源头,希翼建立一个高品味的起点,伴随着创造活动同时进行。当我们的素描基础教学与创作教学不再各行其是、相隔甚远,学生在素描课中体验到更多“主动”创造的乐趣时,大概我们作为基础训练的素描课也就成功了。

        参考书目:
        1《外国美术史纲要》 陈洛加 编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海外中国画研究(1950-1987)文选》 洪再辛 选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素描》 朱万芳 编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关于艺术家形象的传说神话和魔力》 克里斯和库尔茨 著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5《文人画的趣味、图式与价值》 黄专 严善錞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6《禅宗与道家》 南怀瑾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4(s)   8 queries